“田鼠大婶”——在艰辛劳作中诗意地亲近大地

农民诗人裴爱民,来自甘肃省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她是一个普通的庄稼人,在西北沙漠里种苞谷、麦子、土豆;她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用自己的诗与画记录着西北乡村的四季风景、农事活动、风土人情,也记录着自己眼中的浪漫。裴爱民说,自己每天像一只田鼠一样在田野间忙忙碌碌收集粮食,而她的笔名“田鼠大婶”,也是由此而来。

人物解读

角度一:与土地联结在一起。

西北地区农活相当繁重。田鼠大婶成年累月在田地里忙活,懂得农事的艰辛和不易。平整三月地块时,她“独自拉着石头磙子,碾三月地,碾瓷实,怕风吹干了地里的水分。磙子重,戴着手套,手心也磨起泡”。而且,这样的农活一年到头不间断。在秋天里,她“拾了苞谷,挖糖萝卜,日头就落了,摸黑又挖了大葱”,因为“日子短了,天气冷了,地里还有庄稼”,每天都在“争着,抢着,赶着”,没有一丝空闲。面对庄稼与作物,她没有任何怨言,只是勤苦地劳作,默默承受着命运与土地给予的一切。

角度二:学历与经历不是限制。

裴爱民初中就辍学了,旁人都认为她会一辈子默默无闻地春种秋收、生儿育女,但她喜欢读书、写日记,还有画画。家里不富裕,她就把孩子们的练习本撕成小块纸带在身上,再带半截笔,干活时看到喜欢的东西就写下来、画下来。至今,她已写完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日记本,还写出一本20万字的书《田鼠大婶的日记》。即便劳作的日子很辛苦,即便村里的人笑话她“傻兮兮的”,她依然追求着自己的诗与远方:“有好多东西我要是不写,就会随风吹走,什么都没有啦!”

角度三:秉持乐观、通达的人生哲学。

在日记里,田鼠大婶不时表达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的态度。她对“幸福”的描述是,“春天我们一起种菜,夏天我们一起浇水施肥,用心务做。到了秋天,蔬菜成熟了,我们一起摘菜,我摘,你接,装到车上。然后,蹲地头,歇凉,吃西红柿,彼此嘻嘻笑”。这样的“幸福观”,注定了她的人生态度是健康、阳光的。她说:“一棵树,有果无果,问心无愧,春荣秋凋,自然生长。一个人,或贫或富,光明磊落,保持初心,积极向上。”

角度四:乡间的土地中,有诗意,也有生存的依凭。

在裴爱民眼里,乡间的动物、植物都是有灵性的。有了这样的心态,她观察乡间事物的眼光便达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在她的笔下,处处是风景,到处有美好。这些文字,是乡间的“诗经”,平凡而美丽,深沉而悠长。

城市化的潮流不可阻挡,农村人不断地往城里跑。对于这种趋势,田鼠大婶头脑是清醒的,“出门打工真比种地强啊,怪不得人人丢下地往外跑。”但她已融入了辽阔的大地,土地成为她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了坚守到底的姿态:“我独自在我的田地里干活,我故意把油门开到最响。哪怕你们都走了,我也要守着我的田地,在种田的日子,干出热火朝天的景象!”

运用示例: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承载着无数记忆的乡土文化,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然而,在这片土地上,“田鼠大婶”裴爱民用文字和画笔,将西北乡村的生活点滴细腻地记录下来。她的诗歌,是对乡土习俗的一种现代表达;她的创作,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种时代诠释。那些看似平凡的乡村生活,被赋予了无尽的诗意与浪漫,也让外界重新认识了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乡土文化并非脆弱的、不堪一击的,而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去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就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