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一种能力,向善是一种选择

2005年,詹姆斯·戴森设立戴森设计大奖,为工程和设计专业的大学生提供国际性展示平台和奖金,希望激励更多年轻人提出未来科技、医疗健康或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解决方案。自2016年戴森设计大奖进入中国以来,吸引了来自全国100多所高校的1万多名学生积极参与,见证了“中国设计”的蓬勃发展和无限创新活力。随着不同领域原创设计的持续涌现,那份推动社会向着美好未来迈进的发明家精神始终历久弥新。

AI时代,我们在一代代年轻科创者身上看到了“人”的不可替代性和主体性。他们正在以创新之力,绘制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人既是目的,更是方法

2020年,怀着对设计的热爱与好奇,同济大学学生郑青云选择了设计创意学院的产品设计专业。“设计向善,是一个设计者应有的素养。”课堂上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观察生活的视角。

在一次医院心理科的调研访谈中,郑青云偶然发现听力障碍患者会因无法正常沟通而出现心理问题。他想到,如果有其他感官的辅助,“他们的生活将会非常不一样”。他抓住这个灵感,组建了VirtX团队,投入到使用触觉交互技术辅助听障人群的研究中。

“如果一块布可以像触碰屏幕一样,显示各种各样的触觉感受和图案,将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事!”经过长达半年多的努力,一块可以实现针扎、轻抚、拍击、按压四种触觉感受的5×5厘米布面诞生了。为了让这块布料真正变成一件可以“穿在身上的衣服”,VirtX团队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跑工厂的环节中去,在各种磨合中,最终“织成”了这件诸多工厂表示不可能做的“衣服”。

“怎么去做好一个设计师?方法就是做个‘人’。”郑青云一直记得这句话。在这些以人为中心驱动的设计中,人既是目的,更是方法。

更重要的是“人”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2023年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超过2800万的脑卒中患者。为了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效果,国际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朱兆鹏、何琦和印楠,开展了多个设计课题。何琦说:“接触了大量脑卒中患者后,我们才知道他们连正常吃东西、喝水都做不到。”为此,他们三人组成了咽韵团队。

朱兆鹏在进实验室之前主要做消费产品设计,关注医疗健康领域后,他意识到:“之前会认为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但在设计实践过程中发现,其实不同的专业背景都可以为大众健康尽一份力。”设计师何琦则对“设计发明”有着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人’本身。”为建立起吞咽障碍评估的数据集,何琦一次次去病房采集患者吞咽时的喉部肌肉运动信号。病房里一字排开的病床和插管仪器给何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实验室里看文献时,(患者)他们只是冰冷冷的文字。”由于吞咽不同量的水会导致肌肉电信号的差异,采集这些信号的过程自然变得复杂,每位患者每次都需要经过三轮细致的测试。

最终,团队做出了一款集吞咽障碍评估、监测与康复训练于一体的平台。他们说:“发明创新最终需要带来社会价值。”

将废物变得更有价值

在中国香港,空调占据了总电力消耗的31%。与此同时,平均每天有超过47万个玻璃瓶最终被送往垃圾填埋场。这些惊人的数字激发了香港中文大学学生陈海锋的想象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他和团队伙伴肖璨开始根据之前关于辐射冷却的研究结果来验证这个想法,最终发明了一种由废玻璃制成的环保型降温涂料——E-COATING。它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外部屋顶和墙壁,有效阻隔和反射约95%的阳光,从而直接降低建筑物温度,减少空调的使用和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

据估算,若将9800万个玻璃瓶转化而来的E-COATING涂覆在中国的建筑物顶部,所节省的电力足以为1140万户中国家庭供电一整年,相当于11.2亿棵树木一年的碳储存量。

陈海锋表示,一方面,回收利用废弃玻璃,有效减少了矿产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E-COATING能在无需电力的情况下有效降低内部温度,从而不仅降低制冷能耗,节约电费,还减少了碳排放,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贡献力量。

发明预见未来

全球已知有近7000种罕见病,我国约有2000万罕见病患者。目前,罕见病患者多面临漏诊误诊的问题。2019年,院旺团队在上海4家三甲医院对上百位罕见病患者和从业医生进行调研。他们遇到一个名叫轩轩的男孩,他患有罕见病“Noonan综合征”,轩轩确诊经历了四年,听力已经康复。而轩轩父亲经历了同样的病症40 年,听力已经无法恢复。“这让我认识到了罕见病早筛的重要性。”院旺说。基于此,团队研发了能够根据罕见病患者特征进行筛查的罕见病筛查一体机——CareRare遗传综合征特征分析辅诊系统。如今,他们成为了国内第一个尝试采用非侵入式、对人体无创手段来进行罕见病快速筛查的团队。院旺说:“敢于这样想,更敢于这样做,现在回想起来,这种探索精神仍让我感到非常有趣且自豪。”

至今,团队已经与多家三甲医院建立了合作,并成功筛查出了750名高危患者,目前辅诊设备的准确率达到了100%。团队还设计了手持式筛查设备,为超过4万人次提供了服务,实现了从单纯解决问题到更便捷解决问题的跨越。

主题解读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等兴起,科技在完善社会治理以及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移动支付手段的增加,提升了人际沟通的效率,同时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高铁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还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这些都是“科技向善”给人民带来福祉的体现。

同时,科技的高度发展也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网络平台大数据杀熟现象、外卖骑手被困于平台算法歧视等事件,让“超级智能”或多或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困扰。当今社会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人们在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正在接受伦理底线和价值尺度的挑战。

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才是真正的好科技。“科技向善”理念就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技术的尺度,把技术规则体系纳入由法律、伦理所构建的社会规则体系中,以造福人类为准则。

运用示例:科技日新月异的成果,是人类理性精神的彰显,非凡智慧的结晶。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再是诗意的慰藉,而是“灯火可亲”的日常;“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也不再是烂漫的想象,而是“春山可望”的现实。院旺团队的CareRare遗传综合征特征分析辅诊系统,帮助无数家庭远离了罕见病困扰;陈海锋则用一种由废玻璃制成的环保涂料,有效减少了矿产资源的无谓消耗……科技需要融入人情味,即“科技向善”。“向善”意味着数字技术不是冰冷的算法、牟利的工具,而是立足于人类的发展,保全人性的光辉。只有呵护住生命,坚守住伦理,才能赓续文明。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