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素材拓展与运用

作者: 李兰

得分点

我这门课程已讲过好几遍,最初我采用美国的教本作参考,觉得不很惬意,又曾用我自己调查的材料讲,而那时我正注意中国乡村经济一方面的问题,学生们虽觉得有兴趣,但是在乡村社会学中讲经济问题未免太偏,而且同时学校有土地经济学和比较经济制度等课程,未免重复太多。过去一年我决定另起炉灶,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初次试验离开成熟之境还远,但这也算是我个人的一种企图。

……二十四年的夏天,我和前妻王同惠女士一同到广西瑶山去研究当地瑶民的生活。那年冬天在山里遭遇了不幸,前妻未获生回,我亦负伤,一直在广州医院度过了春天才北返。在养病期间,我整理了前妻的遗稿,写成了《花篮瑶社会组织》。二十五年夏天我到自己家乡调查了一个村子,秋天到英国,整理材料,在老师Malinowski教授指导之下,写成了《中国农民的生活》(Peasant Life in China)一书,在二十七年返国前付印,二十八年出版。返国时抗战已进入第二年,所以我只能从安南入云南,住下了,得到中英庚款的资助,在云南开始实地研究工作,写出了一本《禄村农田》。后来得到农民银行的资助,成立了一个小规模的研究室,附设于云南大学,系云大和燕京大学合作机关。我那时的工作是帮忙年轻朋友们一起下乡调查,而且因为昆明轰炸频繁,所以在二十九年冬迁到呈贡,古城村的魁星阁。这个研究室从此得到了“魁阁”这个绰号。

我们进行的工作有好几个计划,前后参加的也有十多人,有结果的是:张子毅先生的《易村手工业》《玉村土地与商业》《洱村小农经济》;史国衡先生的《昆厂劳工》《个旧矿工》;谷苞先生的《化城镇的基层行政》;田汝康先生的《芒市边民的摆》《内地女工》;胡庆钧先生的《呈贡基层权力结构》。其中有若干业已出版。我是魁阁的总助手,帮着大家讨论和写作,甚至抄钢笔板和油印。——选摘自《乡土中国·序言》

深度思考

角度一:离开舒适区,有企图心,才会有所成就。

费孝通先生回忆自己开始《乡土中国》的研究,一是对美国教本的“不惬意”——毕竟若只是照搬国外的教材,始终不过是“纸上谈兵”,难以有真正的深刻思考,也无法产生洞见。只有来自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切实的生活体验,这样的学问才能与学生的情感认知产生密切关联,也才能走向“经世致用”。而后,他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词“企图心”。这种“企图心”,应该就是找到自己能开疆拓土进行独立研究和探索的方向,找到能给予学生真正有深度、有价值的学问宝藏的方向。这让他走出了“照本宣科”“从之者众”的舒适区,然后终于攀登上了奇崛的学术高峰,成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素材对接

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奶茶竟然有一天也能跟“健康食品”扯上关系。许多城市的中医院都将奶茶、点心等产品开进了医院食堂里,深圳中医院推出了现煮现熬的中药材奶茶,医院里重瓣玫瑰烤奶人手一杯,还有美容养颜茶、酸梅汤等夏日清爽饮品。医院推出中药奶茶的初衷是为了弘扬“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这种更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方式来激发大众对中医文化的兴趣。

运用示例:离开舒适区,有开创者的企图心,我们才会有走出平庸,亲手打开新世界的成就。就如费孝通先生走出了沿用美国老教材的舒适区,闯入了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新领域,边提问边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理论,终究成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就如现在中医药的突围,很多中医院甚至将奶茶带进了医院食堂,主动寻找新频道来传播中医药养生理念,激发了年轻人对中医文化的兴趣,为中医药的发展打开了新维度。离开舒适区,看起来似乎是在冒险,但只要把握住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这场冒险就会成为一个破茧的过程,最终我们将藉此长出双翼,飞向更广邈的天空。

角度二:研究成果背后的无名英雄。

费孝通先生对乡土中国的研究,是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考察,才有了最贴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学研究的系列著述。他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当时还未建设开发的中国腹地,辛勤走访深入调研,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牺牲的。就连他自己也身负重伤,足足住了三个多月医院才转危为安。但他并没有放下研究。出院后,他潜心整理前妻的遗稿,写成了《花篮瑶社会组织》。第二年,他重回自己家乡进行调查,又写成了一本书。如今,费孝通先生藉由这本深入浅出的《乡土中国》走进了我们的视野。事实上,有很多学者都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甚至奉献了生命,却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名姓。他们值得我们记住。

素材对接

在德国汉堡圣乔治医院的花园里,静静矗立着一座纪念碑,它有个独特的名字——X射线殉道者纪念碑(X-ray Martyrs' Memorial)。为了纪念那些因在医学上使用辐射,特别是X射线而献身的先驱者,德国伦琴射线学会在1936年4月4日立起了这座纪念碑。

刚建成时,石碑上镌刻着15个国家的169位医生、物理学家、化学家、技术人员、实验室助理和护士的名字,到了1959年,这份名单已增补到359个。

运用示例: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安宁和惬意——许多科研都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大家可能想不到,德国汉堡有一座X射线殉道者纪念碑,这座碑上有359位科学家的名字;大家可能想不到,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妻子就因为陪同先生深入调研而遭遇不幸,猝然离世,费孝通先生自己也身负重伤,足足住了三个多月医院才转危为安。科研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我们面对科研成果时,要有虔诚之意、敬畏之心,这些成果里,灌注的不只是研究者的心血,还包括了许许多多研究者的生命。

观点三:“坚持”可以书写传奇。

费孝通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抗战的严酷背景之下,依然做出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那一本本的著述,不只显示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家们关照社会底层,关注社会矛盾的如炬之慧眼,还显示出他们可贵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研究态度,以及他们心底期望改变落后中国的热切愿望。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热望带来的强大精神能量,所以哪怕是在战火遍野的情形下,也始终坚定目标,用“坚持”书写出令人惊叹和敬佩的传奇。

素材对接

两次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卡尔·巴里·夏普莱斯,人们更是称他“不惧科学无人区”。元素周期表中那些缺乏文献的空白处,是很多化学家们都不愿探索的“可怕的黑暗地方”。夏普莱斯则是一个“不信邪”的人,他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人们的“偏见”,他的“催化不对称环氧化反应”研究获得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不过夏普莱斯并未对此满足,随后他开辟“点击化学”新领域研究后,2022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运用示例:目标坚定,会激发我们的热血,唤醒我们潜在的力量,帮助我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正因为有坚定的想要重振河山的目标,费孝通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做出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开创了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新天地;正因为想要挑战“科学无人区”,夏普莱斯在开辟“点击化学”新领域研究后,2022年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少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知止而后有定”,“止”能生智,能生勇,能从荆棘中生出路来。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