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劝学’”导写

作者: 吴国梁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有的人看到好的知识只忙于收藏却无暇仔细学习,患上了“信息仓鼠症”;有的人难以接受篇幅长的文章,患上了“字多不看症”;有的人热衷于听书看视频学习,患上了“文字阅读困难症”……

互联网背景下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你还知道哪些?请你针对某一个问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劝学”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主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劝学》《师说》所提到的传统的学习问题,第二个层次是“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背景下的新问题,并且给学生提供了三个可写问题——“信息仓鼠症”“字多不看症”“文字阅读困难症”。设计此题的目的一是教考衔接,紧扣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任务;二是督促学生审视自己当下生活中存在的新问题,加强情景化学习;三是加强议论文写作的针对性。

具体到材料提供的这三个问题

“信息松鼠症”指的是人们对信息的过度收集和囤积行为,因其类似于松鼠囤积食物而得名。存不下的收藏夹、满当当的购物车、读不完的电子书……特点是重收藏而轻消化。

“字多不看症”指网络阅读中一看到篇幅长的文章就心生厌烦,不想看或看不下去,往往转向“求梗概”“直接说结论”。

“文字阅读困难症”指习惯了读图、听书、看视频式的学习,面对文字时缺乏深层理解分析的能力。

这些问题基本都与网络时代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快餐化阅读等问题相关,学生应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如“这些问题的实质是阅读能力严重下降”;学会通过分析结果探求原因。比如“整本书阅读”要求读名著,但严重功利化、应试化的“问题引领”式阅读让学生兴趣严重下降,读不了几行就要回答一个所谓的“考点问题”,极其煞风景。

例文

远离“字多不看症”

□河北省唐山一中   高金格

在当今这个网络极其发达的社会,网络的快捷和便利在给人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让一些习惯于接受精简信息的年轻人患上了“字多不看症”。为了阻止这种疾病的传播,今特作此文,以医治一些“尚未病危者”。

“字多不看症”患者存在的本质问题是阅读能力、素养的缺乏与阅读时心境的浮躁。患者在当今社会随处可见:“3分钟带你了解新闻事件”“5分钟带你读完一本名著”等类型的视频不计其数。若问他们有没有将整个事件弄懂,他们还真能说出个大概,但你若问他们这件事的细节,他们又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又好比教你做菜,把原材料将桌上一摆,“先这样”“再那样”,然后三下五除二,一盘菜就出现在你的面前。你若质疑他,但还真把菜炒了出来;你若说自己会了,但自己炒一遍绝对炒不出来。可还是会有人“揣着糊涂装明白”向外人大肆炫耀说:“我今天只用两分钟就学会了一道炒菜!”只有那么一两个还算清醒的人知道回家后一步步找教程来跟做,做完才猛然顿悟那位“大师”所做出来的炒菜不过只有外貌能看罢了,内里的鸡蛋是生的,菜也没有炒熟,就这样跟着那位“大师”学习者却也好意思在虚心学习者面前吹嘘炒菜技术,细想来也真是可笑至极。而反观那些注重细节、能视全貌的人自然就显得智慧得多。

“整本书阅读”喊得轰轰烈烈,可是多少“字多不看症患者”只图个“极简阅读”,网上打印了许多知识点大纲,找了许多“会答就相当于读了全文”的“导读题”……可是效果如何呢?真正能从名著中获得滋养的,一定是能慢下来的人,从字句到篇章,从情节到精神,一点一点地领会,一层一层地深入,名著渐渐成为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而“字多不看症”患者,极简阅读下来无非啃了一堆甘蔗渣,“小得而大失,吾未见其明也”!

“字多”未必全是经典,但将字多的经典压缩为寥寥数语还妄想通过此法读懂的人却是愚蠢到了极点。在这个网络极为发达的时代,我们应放慢脚步,放下浮躁,在阅读经典时细细品味,让心灵真正受到经典的熏陶与滋养。

评点:文章标题用“远离”一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互联网背景“字多不看症”的态度,第二段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提出“字多不看症”的本质是阅读能力的下降,并举了互联网环境下“3分钟……”“5分钟……”等现象,把文章要针对的问题置于非常明显的地位。文章在议论时,巧妙地运用了比喻论证法,以网络教做饭来比喻阅读学习,语言生动形象;然后再以“注重细节、能视全貌”的人作为正面例子与“字多不看症”者形成对比,还别出心裁地化用了《师说》中的话“小得而大失,吾未见其明也”,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结尾收束全文,照应主旨及开头,提出希望,做到结构完整。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