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景”和“人”导写

作者: 丘苑芬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茅盾创作的《风景谈》向我们展示了多种“风景”的片断:时而沙漠风光,时而高原夜色;时而晨光普照,时而晚霞满天;时而剪影似的写意“大场面”,时而精工的“小镜头”。风景,常指风光或景物、景色等,但正如茅盾所言“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尤其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更在形式和内容上增添了“风景”的内涵。

对于“风景”,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或者你有怎样的“风景”体验?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关系型材料作文题,结合的是选必下册教材课文,对此考生并不陌生。材料引导语第一句强调《风景谈》中对“风景”的具体内涵;第二句是对“风景”的解释,并引导学生思考“景”和“人”的关系:人构成了风景,高贵精神的辐射,增添风景的内涵。学生可借助材料关联词加以理解:“依然是”体现人在风景中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点明风景蕴含人类高贵精神;“更”说明人不仅构成风景,更是发现风景、改造风景、创造风景……

这道题指引学生思考“风景”,不仅是“无人的风景”,更是“有人的风景”,学生可选择“认识、思考”或“体验”,可写议论文或记叙文,写作空间大。同时,写作时可立足“景”和“人”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的风景、人创造出的风景、拥有高贵精神的人做出的伟大事业风景。

构思角度

1.以人之精神,增国之风景。风景美丽,因有人的活动,更显生动。人是风景的构成者,观察与发现、重塑与创造,以艰苦奋斗的高贵精神,人为国增添无限风景。

2.风景中显人之精神,震撼中再造新风景。风景中显现出人类的高贵精神,我们会为之震撼,也会受到精神感召,齐头并进,不断创造全新的伟大风景。

3.景中有人,和谐共生。人不仅是风景的构成者,也是风景的创造者,更是风景的融合体。景中有人,人中也有景,不仅体现出人类的高贵精神,也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例文

景美似由天,风景更由人

□广东省佛山市乐从中学  刘承桀

在中国神话中,逐日的夸父倒下,他的身躯化作奇峰巨谷,造就大好河山,于是有了茅盾笔下《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高原晨曦……而今,我们在这片土地上逢山开道,遇河搭桥,又自造一番时代风景。我想说,景美似由天,风景更由人,人与风景相得益彰,和谐共生。

人是风景的观察者,更是风景的构成者。景物是客观的,因为有人的活动,而更显动人。张继所见的风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饱含家国之忧;张若虚所见的风景,“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写尽游子离愁;毛泽东所见的风景,“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赋予顽强的生命力。透过这些语句,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一个念头:这就是自然和人文在我们的文化血脉上谱写的和谐乐章,是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壮丽风景。

同时,人不仅观察风景,构成风景,更是创造了风景。“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茅盾以一言说尽了千古文人文章中的秘密:人的情感和品质,让毫无生气的景物绘上了耀眼的色彩。兰考治沙前线上,焦裕禄临危受命,带领当地百姓植树造林,繁育压沙,让昔日兰考“风沙,盐碱,内涝”三大害再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泡桐产业链和森林城市的美名;同样,也因人的高贵精神,三峡水库建成,让我们实现科学调控,用水无忧,不再洪旱,以创造之手扼住了长江的“水袋子”。由此可见,人的高贵精神让我们拥有了开天辟地式的中国奇景。

景中有人,人中也有景。不仅体现出人类的高贵精神,也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此时的人与风景相得益彰,和谐共生。中国有个神话,女娲用泥土捏成了人类。山河不只是寄托我们感情的地方,更是孕育先祖和我们的圣地。珍视家园应当如珍视身体一样,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苏东坡做到了,西湖从此有了苏堤,景观与水利工程天人合一,为之风景。“村超联赛”球场绿茵,热火朝天,你追我赶,在一场场“接地气,众乐而非独乐”的盛会下,这个小县城从此有了足球梦和转型新出路。原来,风景从来都与人密切相关,人与风景和谐共生,一旦创造了美,就美在你我的心里。

从走出山洞到创造今日的璀璨文明,人类无时无刻不与风景共处,与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与创新风景共处。愿你我与风景和谐共生,留住“云来山更佳”的蓝天,还我“天在清溪底”的绿水,让盛景更盛,美景更美。

评点:这篇文章对材料把握透彻,论证深刻,有深度。能够深入剖析人与风景的关系细处,点出“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人更是风景的创造者”“景中有人,也彰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三个分论点层层递进,思维逻辑层次饱满,论据丰富,也增强了论证,语言富有文采。

(编辑:李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