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善问”导写
作者: 李亚洲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礼记·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这是说提问应像砍伐坚木,首先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再砍坚硬的节疤,假以时日,才能穷究事理,了解问题的真相。这对生活、学习、科学探索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二句将善于提问比作砍伐坚木,既通俗又形象。这意味着提问和解决问题并非一蹴而就的易事,而是需要耐心、技巧和坚持的过程;第三句指出了该论述在当今时代的价值。
我们可从“攻坚木”的角度来理解“善问”之语所蕴含的道理。“相说以解”中的“说”通“脱”,全句的意思是木材迎刃而解,这是“攻坚木”的目的。达到这个目的的过程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砍伐坚木的顺序,要先易后难;二是砍伐坚木的时间,木材分解不是立刻、马上,而是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同理,质疑善问的目的是穷究事理,了解真相。穷究事理的过程也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即善问者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方可成功。此外,穷究事理也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持久而为,它强调的是善问者要学会坚持,恒远持久方能成事。可以说,“善问”之语深刻揭示了提问与解决问题的策略。
明晓了“善问”之语所蕴含的道理,再探究它给我们的启示就容易多了。在生活中,它启示我们解决问题要循序渐进;在学习上,它启示我们要逐步深入,由浅入深,长期坚持,才能行稳致远。简言之,就是我们要做一个善问者,在做事时既要把握好节奏,分得清易难先后,又要坚持不懈,让时间证明一切。
具体写作时,可围绕“善问”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索等方面展开联想和思考,阐述其价值和意义,也可以谈我们该如何善问、怎样做一个善问者、从善问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等等。
例文
循善问之道,做成功之人
□一考生
巴尔扎克曾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逢事就要问个为什么。”是啊,生活中,我们要想获取智慧,做一个成功之人,就要逢事善问,遵循善问之道。
善问之道,在于存疑。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宋代陆九渊有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质疑是人们思考与学习的开端,敢于质疑的人才能不断进步。试想,如果伽利略不敢质疑前人提出的理论,他就不可能完成铁球落地实验,推翻持续1900多年的错误理论。科学探索如此,学习生活也应如此。小学生马思齐质疑《西游记》中西行路上的宴席菜品,连专家也为之惊叹。学贵有疑,问则可解疑。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边学边问,才能不断生发智慧,为成功奠基。
善问之道,在于循序。《礼记·学记》有言:“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启示我们,做事当不急不躁,循序渐进。苏轼在《日喻说》中曾讲过这样的故事:很多南方人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水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有些北方的勇士,向南方潜水的人询问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去水中试验,没有不淹死的。那些北方勇士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循序渐进。你看,南方人虽天天与水相伴,但仍从趟水、游水等基础学起,由易到难,历时八年,才能潜水,哪里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呢?倘或他们如北方的勇士一样,直接潜水,恐怕也会落得个溺亡的结局。
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要切记拔苗助长带来的教训。只有不急不躁,循序而为,方得行稳致远,渐近成功!
善问之道,在于坚持。“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善问达到穷究事理的目标需要坚持不懈,我们获取成功又何尝不需要时间的加持?在巴黎奥运会网球的赛场上,郑钦文以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夺得女单金牌,改写了中国网球的历史。这份荣耀的背后,离不开她的努力与坚持。在西班牙训练的4个月,她都是从早上4点半起床训练,练到训练场管制时间7点才结束。这样的坚持只是郑钦文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冰山一角。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远大的梦想唯有坚持才能抵达。
善问之道,既是科学探索的源泉,也是学习进步的方法与对待生活的态度。陶行知先生说:“智者善问,愚者问得拙。人力胜天,皆在善问。”愿我们能从善问之道中获取更多的智慧秘诀,坚定地迈向成功的彼岸。
评点: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开篇引用名言导出中心论点,切合题意;接下来,从存疑、循序、坚持三个方面阐释了善问之道及其对学习、生活、科学探索的启示;最后再度引用名言总结全文,照应文题。此外,文章综合运用了引证、例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据丰富,论证有力。全文语言流畅,表达清晰,逻辑性强,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