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书院,寻觅精神故乡

作者: 本刊编辑部 余璇

在时光的长河中,书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智慧的传承与思想的碰撞。

书院,是一方充满书香与哲思的天地。在这里,古往今来的学者们汇聚智慧,以笔墨为舟,以知识为桨,引领着求知者在浩瀚的学海中遨游。它见证了无数个挑灯夜读的身影,也聆听过无数场激烈的思想辩论。

走进书院,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文化底蕴。这里的每一本书籍、每一块匾额、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与智慧。它不仅是知识的宝库,更是心灵的栖息地,让你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宁静与慰藉。

在今天,书院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延续着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追求真理、探索未知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同走进书院,寻觅精神故乡。

何为书院?

——藏书授道,别于官学。

或许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书院”这个词是和“学校”画上等号的。他们同样是履行教育职能的场所,有着固定担任教师职责的学者,亦有着一心向学的学子们。但若是认为古代的书院就和影视剧里的学堂一样,是老师组织学生授课的地方,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书院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唐代。这个时候主要有两种书院:一种是由官方设立的机构,主要用于收集、整理、校勘图书;另一种则是个人读书的地方,根据期望的不同,它可以是一座藏书楼,也可以是一座独立的书房,甚至可以是会客室。

而更偏向于我们认识中的“书院模式”,则是起源于唐末。安史之乱后,为了躲避战乱与政治的侵扰,大儒士子们纷纷隐退,在山水之中避世,也吸引了众多学子慕名而至,聆听这些学者们讲学。自此,书院的教育职能初具雏形。后来,宋太祖平定天下,社会逐渐安定,士人们也从山林中走出。至宋元时期,“书院”达于鼎盛状态,而到了明清时期,各地书院普及,多达2000余所,其影响扩散到整个世界汉字文化圈。

书院,不同于官学的冷漠与正统,也不似其他民间传统集会场所一般随意而热闹,它因自古以来中国对文人、知识的推崇与向往而尊贵庄严,又因时刻走在思想潮流的最前端而自由烂漫。

书院何在?

——在那山水之间。

古时的讲学之所,大都是依山傍水而建,“居山水之上”,被视为理想的环境观。追溯至人类意识萌发的原点,就会发现,中国文化便是——山水所形成的逻辑,感知所形成的思维,天地所形成的意识,中国的文化意识便是在山水间、万物里、天地中。

在中国古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直是学子的精神路径。书院立于山水之间,便是模糊了师圣贤、师天地、师万物、师自己的界限,让书院的知性和山水的感性相生相长,相互滋养。

书院中,最知名的是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

岳麓书院:影响近现代百年进程

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坐落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这里古木参天,环境幽静,是读书人心中的圣地。

唐末五代战乱中,不少儒生寻找读书之地,智璇等两位和尚在这里建起了一个简陋的读书处。到了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将其扩建为正式学府。1012年,书院的首任山长周式因品学兼优、诲人不倦而声名远播,宋真宗想任命他为国子监主簿,但他却选择回到书院继续教学。宋真宗对他颇为嘉许,并赐给他一批藏书和“岳麓书院”的牌匾,从此,岳麓书院名闻天下。

岳麓书院现存建筑大部分是明清时期修建,巧妙地将传统美德、儒家思想与建筑艺术相融合。这座千年庭院的一草一树、一亭一台,都成为文人雅士的“心之所向”;他们在此留下的历史典故,让读书人心驰神往,由此创作的风雅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千年以来,这里曾是许多名师的讲学之地,包括朱熹、周敦颐、王阳明等,可以说,几乎见证了中国的半部近代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士大夫精神的人才。他们心怀知识和道义,有济世救民的理想,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抗元守城战役中,许多岳麓学子英勇牺牲,血洒疆场;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等人创立湘军,以“士人领山农”,共赴国难;而郭嵩焘则积极倡导西方科学技术,致力于内政革新,以立富强之基。“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岳麓书院承载了知识分子在国运艰难、命途多舛的历史机遇中的一种担当。新时代下,“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还将以持续不断的韧性,如湘江浩瀚在神州大地回荡、激扬。

历经宋、元、明、清数代的变迁,岳麓书院始终保持着其文化教育的功能。经过多次更名和调整,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如今,它是全国唯一仍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并在200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

岳麓书院的千年历史证明,读书人寻找精神家园的梦想,虽然起初只是个人的追求,但当无数这样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时,就能创造出文化的奇迹,书写历史的辉煌。

白鹿洞书院:五条教规为后世效仿

“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劝勉世人珍惜光阴的至理名言,正是王贞白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所作。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山谷中。这里清泉流水,小桥断崖,环境清幽,诗情画意。流水之中有巨石横亘,石上有描红大字:枕流。据说朱熹常常坐在石上读书,流水潺潺,书声琅琅,得意之时,以石为枕,聆听水声,仰望云天,沐浴清风,恍若置身仙境。

白鹿洞书院的创立,其渊源可追溯至唐朝的李渤。李渤与兄长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并饲养了一头白鹿。这头鹿异常聪慧,常随主人远行至数十里外去购置书籍、纸张、笔墨等学习用品,因此,李渤被尊称为“白鹿先生”,其读书的地方得名“白鹿洞”。

时至南唐升元年间(公元940年),白鹿洞正式辟为书馆,是中国首间完备的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出任知南康军时,重建书院,亲自讲学,并制定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条教规,即有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五条教规历经千年,依然影响着后世的学子。

李白诗云:“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讲的白鹿,就是指白鹿洞书院里的白鹿。白鹿洞书院远离尘嚣,无数学子在这里潜心研究学问,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而那些在历史上闪耀的明星名字——晏殊、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文天祥等,更使这里成为一方孕育智慧与才华的沃土。如今的白鹿洞书院已经成了一个集教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前来关注和传承传统文化。

嵩阳书院:名儒聚集,巨著诞生

如果说大家没有听过嵩阳书院,那么提起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这些人,应该如雷贯耳吧。他们正是嵩阳书院的“著名教授”。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北2.5公里的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乾隆皇帝游历嵩山时,曾留下“书院嵩阳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铭”的诗句。

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初名嵩阳寺,宋景祐二年(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步入嵩阳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古朴而严谨的建筑风格。书院遵循中国传统建筑的中轴对称布局,五进院落层层递进,廊庑相连,错落有致。院内两棵4500年历史的古柏树,仿若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古老书院的起落兴衰。

作为中国最早的传播儒家理学学说、祭祀儒家圣贤和举行考试的书院,宋代理学的“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十余载,并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励志美谈;曾在嵩阳书院求学的张载写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司马光在这里创作出彪炳千秋的《资治通鉴》。清康熙年间,登封名儒耿介在嵩阳书院主持院务,除自己讲学外,还广开门户,邀请各地学者前来讲学。这种开放门户、延请师儒的做法,不囿于一家之说,对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嵩阳书院也因此名声大振。

2010年8月1日,包含嵩阳书院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嵩阳书院,始终传递着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始终传递着立德为先的人文精神,时间越长,传之愈广。

应天书院: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与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坐落于山林之间远离喧嚣不同,应天书院坐落在繁华的闹市,这使得应天书院多了入世的担当与责任。

北宋建国初期,急需人才,实行开科取士制度。当时应天书院的学子们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金榜题名者多达五六十人。因此,天下文人、士子不远千里纷纷前往宋州,以求在该书院深造,形成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求学热潮。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范仲淹执教应天书院时,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教育宗旨,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让“天下同文”“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理念影响了后世学子。宋庆历三年,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也成为古代书院中唯一一座升级为国子监的书院,开辟了官办学校招收平民百姓子弟的先例。

应天书院起源于民间,根植于民间,以其虽不显赫却坚韧不拔的力量,为无数贫寒学子构筑了一方抵御风雨、汲取知识的殿堂。在此,学子们得到文化的启迪,从而成为华夏文化的传承者,甚至步入治国安邦的行列。应天书院的诞生,标志着办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家族式教育向国家化教育的转变初具规模,办学理念更加先进,办学思路更加开阔,知识面也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为现代学校体制奠定了基本的雏形。

书院何为?

——尚书儒,传薪火,启新知。

拥有悠久历史的书院,在今天仍是人们心中的治学圣地。其核心价值,深植于对个体品格的精心雕琢之中。书院内,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论道争鸣有来有往,丰富的实践活动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对自然万物的感知,对时务的关切,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学生们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尚师儒,传薪火,启新知,是中国书院之始。对于传统书院在现代如何复兴,有学者直言:“以‘书’为中心,延续传统书院的自治、自由、自立、自重,坚持独立性、批判性、化民成俗的纯粹性与理想性,因应时代,返本开新,让传统文化的精义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山水之间,有草堂;草堂幽处,有书院。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

上一篇: 精品素材
下一篇: 单元任务——劳动光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