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任务——劳动光荣

作者: 陈春

一、主题综述

1.主题引入

从教考结合的视角来看,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专题深入探讨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展示了劳动的美感,并引导学生树立新时代的劳动光荣观念。

劳动是人类摆脱蛮荒、推动历史进步最直接的因素。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当今的信息时代,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不断前进、滋养人类精神与促进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勤勉的劳动才能得以实现;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只有依靠劳动的智慧与力量方能迎刃而解;生命里所有的辉煌与成就,更是劳动汗水的结晶与见证。

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而言,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意义。

2.主题延伸

角度一:劳动的尊严与价值。

劳动是生存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我们不应轻视体力劳动的价值;同样,也不应抱持偏见,将脑力劳动视为投机取巧的行为而予以贬低。两者皆有其独特的贡献与意义,应当得到同等的尊重。

角度二:劳动教育与青少年成长。

通过劳动,青少年可以培养勤奋、坚韧的品质,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自我,为成为有用之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角度三:劳动与社会公平正义。

国家和社会应当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

角度四:劳动创新与时代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劳动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

二、高考文题链接

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充分体现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主题,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劳动精神,推动社会形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良好风气,体现了高考试题“立德树人”的价值。

三、适用素材及素材点拨

1.金句素材

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李大钊

素材点拨:这句名言论证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劳动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世界的滋养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人们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内在的喜悦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

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乌申斯基

素材点拨:这句名言可以用于论证劳动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劳动塑造了个体的强健体魄与敏锐智慧,在道德层面上培育了崇高的品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与自我完善。

2.时事素材

“探界者”钟扬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他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占西藏高等植物的五分之一;他艰苦援藏16年,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植物学人才,把西藏大学生态学建设为一流学科;他翻译和撰写了十多部科普著作,义务参与上海科技馆科普工作17年,成为中小学生的“科普队长”。他的事迹不仅体现了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更彰显了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适用主题:劳动精神;科学贡献;劳动价值;坚韧不拔;职业选择……

运用示例:复旦大学教授钟杨,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十多年来他坚持在青藏高原收集了4000万颗种子,不仅为国家种子库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用行动证明了,真正的快乐和成就来源于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这种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向全社会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只要脚踏实地付出劳动,就能够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优秀文段

1.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复兴之梦;因为勤劳,我们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宏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和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勤劳的中国人。——《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2.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无论是田野里耕作的农民,还是工厂里上班的工人;无论是“十年磨一剑”的科技工作者,还是高楼里供职的白领,抑或快递员、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只要崇尚劳动光荣,释放创造潜能,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找到价值支点,收获幸福的人生。我们当如陶渊明,以披星戴月的劳动追寻“物我欣然一处”的和美化境;当如冉光辉,于十年如一日的劳动中积蓄向上向善的澎湃伟力,成为生活最美的胜者。——《弘扬“劳动最光荣”的时代风尚》

五、主题演练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展示劳作者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由两段观点组成。第一段写劳动之“苦”,用了《插秧歌》和张秉贵作例子,写劳动过程中身体上的承受的辛苦。第二段写劳动之“美”。这种美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也体现在劳动者的形体美,还体现在劳动时的精神状态之美。

作文要围绕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的辩证关系来写。因为劳动,所以必然有“苦”。但在劳动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体验。所以,如果没有劳动的“苦”,就不可能有劳动之“美”。“苦”在于身体,而“美”更多在于精神。二者相融相生,形成一个整体。

写作时,选用事例不要将“劳动”的范围局限于打扫卫生之类的日常活动,要结合时代热点写出新时期劳动者的美,包括从劳动模范到时代领跑者,从传统的农民、矿工、钢铁工人,到医生、教师、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再到快递员等所有奔波在城市中的年轻人。

例文

以劳为笔,绘梦生花

□一考生

自古以来,人类以劳动为笔,挥洒汗水,在苍茫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劳动始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它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也铸就了民族的辉煌与梦想。

劳动之路,何其坎坷。“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是农耕文明的艰辛写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丰收背后无尽的付出。“种豆南山下”,虽洋溢着田园牧歌的诗意,却难掩“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沉重现实。然而,正是这份艰辛,铸就了农耕大国的稳固基石,也孕育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品格。

劳动之苦,何以坚持?陶渊明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劳动是生存之需,更是精神之托。它赋予人们以希望,让人们在艰辛中寻觅到生活的真谛。路遥有言:“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地活着啊!”我们唏嘘于《插秧歌》的主人公在雨中劳作时的辛苦,却不知当他们种下一株株秧苗时,心中描绘的是怎样一幅美好的丰收盛景;我们感慨于张秉贵终日兢兢业业的疲惫,却不曾想这种辛苦蕴含着的是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的满足感。当你真正踏上劳动这场“苦旅”时,一切的“苦”就有了意义。

劳动之美,何其绚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是对劳动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是勤劳与智慧的交织,是充实与满足的写照。劳动之美,体现在汗水与泥土的交融中,更体现在每一个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中。正如《悯农》中所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每一粒种子的播种,都承载着农人对未来的憧憬与期盼。他们用双手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智慧和勤劳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篇章。劳动是一种生存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劳动为荣,便能乐在其中,享受其中的美。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并不矛盾。苦为美的孕育提供了必要的土壤,美为苦的奋斗过程增添了光彩;失去苦的历练,美便流于媚俗;正视劳动之苦,美便成为劳动者的一种崇高品质。大国工匠们日复一日地在劳动的辛苦中磨砺自身,正是这样的淬炼过程,使得《大国工匠》中他们所展现的每一个动作,无论是切割、锉削还是钻削,都蕴含着古典和奋斗的双重美感。同样,刘小备通过专注于艰苦的“一日一村”公益绘墙行动,才能忘我地投入事业,使得劳动之美在一幅幅精美的“墙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李大钊先生曾言:“人生的一切乐境,都可从劳动中寻得。”唯有选择吃苦奋斗的劳动之路,才能抵达那个由劳动筑就的美好桃花源。到那时,劳动之美也将自然而然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以劳动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壮丽篇章。在劳动中感受成长,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在创造中享受快乐。让劳动之美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让劳动之光点亮每一个梦想的天空。

评点

文章以独特的视角,将劳动比作绘梦的笔触,文采斐然,意境深远。作者巧妙地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科技成就相融合,展现了劳动从古至今的恒久价值与时代新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优美且富有哲理,深刻阐述了劳动的苦与美的辩证关系,激励当代青年以劳动为荣,勤勉修身,追逐梦想。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