苇岸——以生活和写作昭示生命之诗
苇岸,中国自然文学写作先驱。“他在这个他并不满意却又热情爱恋着的喧嚣的世界上生活,总共不足四十个年头。”在短暂的一生中,苇岸笔耕不辍,一生关注“大地上的事情”,文字中充满对自然的深切关怀与细腻的爱意。诗人王家新说,苇岸把麦地、树林、冬日的小灰雀,连同自己质朴的生命一起带入太阳的光流。苇岸安息在丰饶的麦地之中,他的身影也永远活在金子般闪耀的语言里。
苇岸,是大地上的苇岸,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自然之子”,而他自称是“为了这个星球的现在与未来自觉地尽可能减少消费”的人。
人物解读
角度一:一种警觉的态度。
1984年,苇岸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到北京昌平职业教育学院任教。此时的他,沿袭着大学时的爱好——喜欢“朦胧诗”。这种新鲜的、具有本义色彩的诗歌,使他的文学热情有了定位。
“人们开始创造出一种自己身体之外的机器,来代替某种器官,这个时候人类就背离了养育他的自然,貌似获得了解放,实质为自己造出了枷锁,开始沦为自己创造物的奴隶了。”1986年1月2日,苇岸在日记开篇后写下自己的思考,他察觉到在工业、科技发展的潮流中,人性变化、自然环境双双陷入危机。
梭罗及《瓦尔登湖》的适时出现,引领苇岸的创作从诗歌转向散文。在苇岸的意识里,诗可以具有平阔的“散文”倾向,散文也能保留峻美的“诗意”,但他更倾心梭罗这种自由、信意,像土地一样朴素开放的文字方式。从此,苇岸被散文征服了。“苇岸非常严苛地对待文字、对待文学创作、对待艺术思想、对待内心的执守和信念。他对虚妄、浮躁、不准确的东西,时时保持着警觉。”作家冯秋子说。
角度二:一个用得好的词儿。
若散文是一盘棋,文字则如棋子,攻守合一。苇岸曾零星阐明自己的散文观,“‘一个用得好的词儿,比一本写得坏的书强’,就我个人来讲,我更倾向散文文字的简约、准确、生动、智性;我崇尚以最少的文字,写最大的文章。”诗人、翻译家汪剑钊认为,苇岸的散文创作实际上是将诗歌变换了形式,把诗的思想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整体的文字非常简约、准确、生动又充满智性。
尽管苇岸的文字作品产量很少,不足二十万字,但他像植物一样,在很小的空间里缓慢而努力地生长。在《蔚蓝色天空的黄金》(散文卷)中,收录了他的一篇创作谈,他谈到自己愿意成为世界的“观察者”。
角度三:一个亲近大地的人。
对于苇岸来说,深入旷野是必不可少的。他喜欢徒步旅行,通过旅行亲近大地,投入大地的怀抱并细致地观察,进而从中汲取创作的材料和灵感。看着生动的大地,苇岸觉得它本身也是一个真理。它叫任何劳动都不落空,它让所有的劳动者都能看到成果,它用纯正的农民暗示我们:土地最宜养育勤劳、朴实、所求有度的人。苇岸的一生,都在为“大地上的事情”忙碌着,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
苇岸为数不多的散文,篇篇值得用心去读,它们的汇集成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景观。他用一种和季节的递嬗更移一样的速度进行着写作,每一个字都要反复斟酌,每一个句子都要再三修改,而每一篇文章的完成,都不啻一次艰难的历险。这固然与思维方式有关,但更多源自他对自己的特殊要求。正是这种要求,使他能够感知土地的脉跃、植物成长的节奏、雪花飘落和鸟儿飞翔的姿态。换言之,大自然的内在韵律影响到他的写作,使他发愿让每个字都生动、准确、朴素,和土地的原态一样。
角度四:一股鲜有的天真气。
“麻雀在日出前和日出后的叫声不同,日出前它们发出‘鸟、鸟、鸟’的声音,日出后便改成‘喳、喳、喳’的声音。我不知它们的叫法和太阳有什么关系。”鸟儿的叫声分成“鸣啭”与“叙鸣”、旷野上的天空中每颗星星出现的时间相隔多久、各种鸟巢的分类与特征,皆在苇岸关注之列。除却观察、记录,他还深入地进行着思考。
因为这炽热的好奇心,苇岸的文学特质有着别的作家鲜有的天真气。正如他在《美好如初》一诗的开头所写的:“我还是应该单纯/因为这个世界/并不缺少复杂。”在苇岸的世界里,单纯是最真的美好。正因为如此,在别人享受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便捷时,他却深刻反思其带来的种种弊病;当别人惯于用他人的视角和眼光来评价自我时,他认为人必须忠于自己;在别人全心投入名利追逐时,他却惦记着大地上“无关痛痒”的事情。
只在人间住了39年的苇岸,始终是在野地里奔跑的孩童。于别人眼中被无视的好奇心与天真气,在苇岸这里是珍藏一生且来不及好好享用的宝物。在写作中,他快乐地践行着自己的主张,时时刻刻敞开着、展示着自我清澈、透明、干净得没有丝毫杂质的精神内核。
金句摘录
我有时喜欢从原始的意义来看待和理解事物。我觉得后来的变化不足以改变一个事物的固有本质。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的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
雪纷纷扬扬,给人间带来某种和谐感,这和谐感正来自于纷纭之中。雪也许是更大的一棵树上的果实,被一场世界之外的大风刮落。它们漂泊到大地各处,它们携带的纯洁,不久繁衍成春天动人的花朵。
太阳的光芒普照原野,依然热烈。大地明亮,它敞着门,为一切健康的生命。此刻,万物的声音都在大地上汇聚,它们要讲述一生的事情,它们要抢在冬天到来之前,把心内深藏已久的歌全部唱完。
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它套上羁绊的人。
俗名和事物仿佛与生俱来,诗意,鲜明,富于血肉气息。它们在现代文明不可抵御的今天,依然活跃在我们的庭院和大地。它们的蕴意,丰富、动人,饱含情感因素。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我们听到这样的称呼,眼前便会浮现我们遥远的童年、故乡与土地。那里是我们的母体和出发点。俗名对人类,永远具有“情绪”意义。
运用示例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机械化,与自然的距离也随之拉大。然而,自然文学作家苇岸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提醒我们应当保持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重新审视周遭的世界,并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能性。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苇岸的这种探索精神显得尤为珍贵。他的作品是个人对自然美的感悟,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呼唤,呼唤我们重拾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共同维护美丽的家园。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