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喜:《微尘》

作者: 张晗

作者简介

陈年喜,当代作家、诗人。他从29岁起开始做矿场爆破工,一直做了16年。因为长期的矿工生活,2000年,他被确诊患有尘肺病。多年的矿工场经历给了陈年喜不一样的人生感悟,他把这些经历书写成了最为动人的诗篇,并于2016年获得第一届桂冠工人诗人奖,有“矿工诗人”之称。

作品介绍

《微尘》是陈年喜创作的散文集,收录了陈年喜所写的21篇非虚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群平凡又朴素的劳动者: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他们的生活充满各种磨砺,但是他们却依然淳朴和善良。作家陈年喜的故事也穿插在其中。他依然在万米深的矿洞下炸裂自己的灵魂,在这种充满烟尘的环境下努力工作,养家糊口;也依然坚持写下诗篇,用文字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借此记录命运的爆裂与寂静。

片段摘录

1.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适用主题:人生;苦难;挫折;希望;乐观……

运用示例:诗人北岛在讲述希望的时候曾写下一段话:“希望从来就有,即使在最沉重的时刻,我仍为他留下明媚的一角。”大抵诗人的不放弃总是充满着诗情画意,所以即便是面对人生的至暗时刻,他们依然觉得这就是人生的一部分。于是我想到了陈年喜,在黑暗的矿洞挣扎着谋生的矿工诗人。他见过太多的遗憾和伤痕,却从来没有失去认真活下去的动力:“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于是,他把这份悲悯化为诗歌,让文字替他永远记得。

2.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祖先是,我们是,子孙们也将是。这些文字里,我努力记录下了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世界永远存在A面与B面,尘埃飘荡,有时落在这面,有时落在那面。

适用主题:生活的真谛;生命的价值……

运用示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过那么几次沉思,思考自己生活的真谛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解答的问题,甚至很多人穷极一生,都很难找到真相。可我总觉得,生活想告诉我们的,就是不需要去纠结太多,实实在在地扎根进日常里,就是我们人生最为本质的模样。就像诗人陈年喜,当他回首过往十六年的矿场经历时,当他用这种不一样的人生视角去思考时,终于明白了,只有把生活过好,才能回归到生命的本真上。

3.在乡下人的意识里,城乡永远是不相交的两个世界。声势浩大的城镇化浪潮之下,也有许多乡下人搬到了县城,但依然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便心里明白已无回头路了,依然不完全认同城里的这个家。大家每天在自己的屋檐下寄人篱下。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每年的大部分时间,他们仍会回到老家颓败的老屋住一阵子……有一种暂时的放下和自由。

适用主题:城市与农村;人生归途……

运用示例:《十三邀》节目组采访作家陈年喜的时候,写过一个文字宣传语:“人一长大,就像烟花一样散一地。”回看陈年喜的经历,想到他依然称呼自己是一个农民的时候,便会很感慨。在新书《微尘》中,他用“在乡下人意识里,城乡永远是不相交的两个世界”来形容城市与农村的微妙关系。乡镇里的成年人,像烟花一样散落在各地,去城市谋生活,即使是在城市安了家,也会有一种局促感。因为他们知道,“吾心安处”的地方,永远是承载了他们童年记忆的家乡,那也是无论他们去往哪里,都会是心心念念的地方。

模拟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提到自己创作的动力,作家陈年喜的回答很诚恳:“我写了大量的诗歌,诉求就是让读者们、让这个时代、甚至更遥远的时代的人知道,在历史这样一个所谓的瞬间当中,有些人是这样的一种生活,这样的一种命运。在聚光灯之外,照不到的地方,他们存在过、努力过、生活过、拼搏过。”在作家看来,所有历史进程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只是作为一个这样故事的参与者和记录者而已。

读了上述这段话,了解了这位“矿工诗人”的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和感悟,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佳作示例

到矿洞深处去

□浙江省新昌中学 俞家茵

读到陈年喜的《炸裂志》时,我又惊又喜。

很难想象一个身怀文学梦的青年,为了生活,选择走到矿洞的深处,并且在这里消耗了16年时光。更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他在这样的黑暗中,写出了动人的诗篇。

那时候的陈年喜,用打钻机在矿壁上打出洞,将炸药放进去,点燃引信后起爆。他用来谋生的这个工作,似乎成了一枚引子,引爆了他心底的诗意。《炸裂志》里藏不住的诗意与才华,让世人惊叹。然后《微尘》出世了,我看到了另一个陈年喜,他把过往的经历压缩在一个个故事里,用悲悯的心情写下劳动人民的苦难与磨砺,然后笑着说:“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于是,我对他更加好奇,便去搜索他的人生经历,看他的访谈节目。因为患有不可逆的尘肺病,所以他的声音并不清亮,每每说出内心的想法时,他常咳嗽,尾音仿佛有着烟尘的点缀。他总是很平静地说自己的过往,很淡定地承认现在自己收入好了很多了,但“我觉得自己还是个农民。”

很神奇,他明明正在叙说,我却看到了一个异常安静的灵魂。

有段时间我很喜欢老庄之说,本身是略显活泼的性子,所以看到老子说的“万物生境归于静”,就觉得是找到了人生的真谛:我要学着历练出一种安之若素的心态,学会淡定从容。即便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到压力沉重,也要学着放慢自己的脚步,或者停下来,去沉淀自己的内心。可后来我发现,这完全不可能达到。于是我安慰自己,是因为现在的社会,我无法像陶渊明和梭罗一样,为自己寻找一方远离尘世、归复心灵的宁静。可现在想想,如果归隐山林才能得到内心的宁静,那么陈年喜又怎么能在昏暗漆黑的矿洞中,写下这样的文字呢?

记得诗人尼采曾说过:“我的灵魂就是火焰,徐徐升起它隐秘的情恋。”在尼采看来,人的灵魂犹如火焰,虽然隐秘得让人觉得难以捉摸,可只要灵魂存在,哪怕只是若隐若现的光与影,都可以带给我们足够的能量。矿洞深处的陈年喜就是这样的,否则他不会在幽暗的环境中沉淀出这样的文字。足够强大的灵魂给予陈年喜一个最为坚强的支点,然后撑起了他生命的高度。

很喜欢陈年喜对自己写作动机的解释:“想让这个时代、甚至更遥远的时代的人知道,在历史这样一个所谓的瞬间当中,有些人是这样的一种生活,这样的一种命运。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他们存在过、努力过、生活过、拼搏过。”看得人心潮澎湃。他的语气很淡定,明明写下的故事满是感染力……

很庆幸看到了一个在万米深的矿山中思考了人生和宇宙的灵魂,那是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后却依然不放弃的诗人的模样——他走到了矿洞深处,又从黑暗中带着光回来。

评点

作者巧妙地把自己对于陈年喜经历的敬佩和作品的解读穿插其中,文章读起来充满了哲理意蕴。陶渊明、梭罗和尼采这几个素材的运用,也体现了作者对素材的丰富积累。

(编辑:于智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