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素材进行取舍存留
作者: 吴国梁在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第五集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彭大将军临危受命,担任志愿军总司令出征朝鲜。临行前,把收养的兄弟子女召集在一起,彭总问一个小女孩在学校学了什么,小女孩说:学了一首诗。于是她便把这首背了一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是李白的《关山月》,后面还有几句如下: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为什么剧中小女孩只背了前八句?李白诗中“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便是用典,说的是中原政权占领了白登道,胡人又在窥视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暗示抗美援朝将有无数战士流血牺牲,无法回归故土。剧中彭总表情复杂,此一去兵凶战危,尤其是面对美国,谁敢说就能必胜呢?
可见,小女孩背的这八句,基调悲壮,恰好与彭总出征朝鲜的主旨相契合,如果将后四句加上会如何?基调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变成了征人愁苦思归,家乡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这样的悲苦哀怨的感情,无疑会影响将要出征的志愿军的士气,是对电视剧主旨的损害。
诗词用典,必须服从主旨,这是局部服从整体的必然要求。这种剪裁不仅仅出现在古人写诗上,我们写作时对素材的剪裁上也是如此,我们只需要保留对主旨有益的部分,而对主旨无关紧要甚至有损的部分,就要大刀阔斧地删去。
比如我们常常会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鼓励学生珍惜学习时间,这句引文出自《庄子》,全句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翻译过来就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是要失败的。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却还要这样去获取知识,是失败中的失败。
但是,能说我们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来鼓励学生就错了吗?当然不是,我们在引用庄子的话时,只选择了对我们的写作主旨有用的,没有用的甚至悖逆的一定要舍弃。
同学们在日常使用素材时,存在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将背下来的素材都堆入作文,没有经过去粗取精的剪裁,结果就是菁芜相杂,反而容易让段落臃肿,冲淡文章主旨。
比如,纪伯伦有这样一段文字《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素材,涵盖了多个方面的人性弱点,但这七句话共160多字,如果全文引用来表达“不敢挑战自我”的主旨,就会让段落过长。仔细思之,其实只有“第三次”的内容起到了作用,其他六条是多余的。所以学生完全可以这样处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在《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一文中批判过“不敢挑战自我”的软弱性,他“第三次鄙视”的部分说“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这样处理一下总共才70多字,无疑简洁明了得多!
再举一例,许多同学在写成长成熟主题的作文时,喜欢将早已背熟的文字长篇大论地引入文中: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这是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写“成熟”的文段,确实非常精彩,但素材字数已160多字,如果学生再加上其他叙述内容,无疑又长了。那么在行文中是不是必须将这些文字全部保留?我们仔细分析一下: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是说成熟的人不那么锋芒毕露;
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是说成熟要放下讨好他人的心态;
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是说成熟要认清唯有自救才是拯救自我的终极力量;
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是说成熟要有淡定平和的心态;
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是说成熟需要韬光养晦谦冲自牧;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是说成熟需要收放自如,英华内敛,成就自我……
这样分析下来,成熟分为多个层面,当具体写某一个角度时,并不需要将这段文字完全堆砌上去。
这里有一个问题,如何剪裁才能不“断章取义”?
看一个例子。某文要表达“不在从众随俗中失去自我”时这样写:
鲁迅先生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这句话揭示了人性的独立和坚韧。它告诉我们,要像猛兽一样独立自主,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能像牛羊这样的愚昧庸众那样,在合群中失去自我。
可惜,这样的剪裁是不严谨的,曲解了鲁迅先生的本意。
上面例子中说“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是鲁迅先生的名言,其实是不准确的,先生的原句是“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出自杂文《春末闲谈》,原语境是这样的:
猛兽是单独的,牛羊则结队;野牛的大队,就会排角成城以御强敌了,但拉开一匹,定只能牟牟地叫。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
鲁迅的本意是强调民众要团结起来,齐心协力“排角成城以御强敌”,这是在教民众斗争之法,绝对不是要将群众轻视为庸俗愚昧的乌合之众。所以,上面的例子中,作者将鲁迅的话这样剪裁就是断章取义。
我们之所以可以将庄子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来表达珍惜时间,是因为在长期的运用中,就如一些成语的古今变化一样,这句话已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而有些素材,就目前而言还是一种误解甚至曲解,这种情况下就不适合剥离原语境作相反的阐释了,否则就会对作者的思想、信仰、立场产生负面的作用。
(编辑: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