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陌生与熟悉”导写

作者: 李凤成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关于对事物认识和理解的论述。面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与不安,成为人们拒绝认知陌生事物的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人们之所以逃避对陌生事物的认知,源于对新知把握的不确定性,以及对潜在风险的规避,从而错过了探寻未知领域的机会。然而,对事物的熟悉程度往往会阻碍我们对其深入了解,过度的自信甚至可能消磨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观点:在探索未知与维护熟悉之间,我们应当秉持勇敢与清醒的态度。首先,对于陌生事物,我们往往因恐惧而望而生畏,不敢深入探究。然而,正是这种畏惧心理阻碍了我们去了解和掌握未知领域。因此,我们需要克服恐惧,勇敢地迈向陌生,不断开拓知识边界。其次,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容易陷入习以为常的陷阱,从而失去探索的兴趣。这种情况下,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溺于熟悉,从而持续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参考立意: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秉持勇敢与清醒的态度,探索未知,维护熟悉……

例文

扎根与活力

□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 夏畅

“我来自一个普通但对教育与知识充满执念的家庭。”北大女生王心仪曾在《感谢贫穷》一文中这样写道。事实上,不仅王心仪的家庭如此,整个人类对真理具有与生俱来的追求精神,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在各个领域的成就即为明证。然而,人们的认知可靠性与其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所用方法是否科学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确实,探寻事物真谛的“关键”便藏于此。

前者关涉人们认识事物时的距离。这里的“陌生”意指“疏远”。所谓“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意味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与其保持过于遥远的距离,甚至毫无接触。这无异于古代传说中的医术绝技——悬丝诊脉!那些相信仅凭空想就能“决胜千里之外”的人,要么别有用心,要么愚蠢至极。历史上“纸上谈兵”的悲剧,不正是这样导致的吗?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警句令人振聋发聩:“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贴近事物,这是增进认知的唯一途径。

后者恰好强调亲近事物,理论上应是助力认识过程的“利器”。然而,为何它反而“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呢?这源于心态与度的问题。心态即认识者的“麻木”。为何“麻木”?因为过于熟悉,在“想当然”的惯性作用下导致的。“度”指什么呢?是认识者“过了度”。认识者与事物距离过近,导致关注点缩小。焦点狭窄,相应地,事物的其他方面便可能被忽视,这便是“顾此失彼”!无论是“麻木的心态”,还是“过了度”,都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假象欺骗。小则引发认知偏差,大则使人走向歧途。

由此可见,我们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既应努力“认识陌生事物”,又应努力“理解熟悉的事物”;既应积极拓展认知陌生领域的能力,也应致力于深入理解熟悉的事物。对熟悉事物之理解构成了认知的“根”,而对陌生领域的探索则为“根”注入活力,或让其分蘖、发达,或让其紧实、深钻。正是凭借这种“根”与活力的相互作用,人类在数百万年的演化历程中,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推动文明不断发展。

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其实应当勇于接近陌生事物。只有遵循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更加熟悉的认识路径,才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评点

文章入题迅速,在主体部分将材料一分为二,然后围绕两个分句展开分析。在论述过程中,运用引用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不仅丰实了相应段落,而且增加了论证的力度,展现了老练的说理技巧。

(编辑:王冠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