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灵,人类有智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杨辉 李莎莎
在中国,广袤的山河大地滋养了约三万五千种植物,占世界植物数量的十分之一。正是这些植物,给予了我们最基本的生存物质和精神寄托,也是这些植物,将磅礴的历史视野和精细的人文视角有机结合,将多彩的生活美学和繁盛的人间烟火巧妙贯通。不仅生动展现了丰富多样的风物演变历程,更持续不断地回答了“何以中国”“中华文明何以不朽”的时代之问!
人与水稻的故事
一万多年前,被称为“野生稻”的她用种子上的芒刺主动勾住了过往的人类,改变了水稻家族的命运。七千年前,先民们开始种植水稻,此后数千年间,人们驯养水稻,让她变得更容易栽植。水稻也驯养人们,驯养人们为自己打造适宜的生长空间。唐末,北方民族南迁至云南,穷山峻岭,水源稀缺,残酷的条件几乎无法供养任何作物。水稻却在人类的帮助下,登顶山坡,凭借巨大的生命力在山坡水田上生根发芽,结出果实。
时至今日,水稻已在至少113个国家扎根。但就算被驯服,水稻依旧没有丢弃自己生命之初的根本。二十多年前,人们在江西省东乡县发现了野生稻,为了防止野生稻的沼泽地被破坏,他们在野生稻周围修建了围墙——保护她,就是给野生稻拓展生命边界的自由,也是给未来人类持续探索保留火种。人与水稻的故事,从草开始,又回到草的生命中探索未来。
素材点拨:一粒稻种进入土壤,几个月内就能长出数个稻穗、成百上千的稻米。她的每一次轮回,都给了人类千倍的回报。每一碗米饭的滋味背后,都蕴藏着探索不竭的生命奇迹。水稻是自然馈赠给全人类的财富,也是中国给世界人民的礼物。
征服世界的“茶”
茶树发源于中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麓。两千多年前,茶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被称为吃茶的民族,这里沿袭着一种古老的凉拌茶的饮食习惯。从这个古老的茶文化习俗中,依稀可以窥见茶树与人类的相遇。食材之外,茶又是一味药材,传说是神农尝百草发掘了茶叶的药性。而当人类从饮用茶汤中获得了精神的振奋和口感的享受,茶汤又从药汤中独立出来,变成了饮品。为了长久保存茶叶的风味,中国人还发明了制茶工艺。茶树也由此开始向更广博的区域传播。
1000多年前,茶跟随遣唐使东渡日本,孕育出了日本茶道;400多年前,茶叶来到欧洲,在接下来的一两个世纪里,征服了扩张中的大英帝国。在今天,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树,30多亿人口饮茶,饮茶早已超越了饮品的概念。
素材点拨:茶叶被世人传颂,演绎出绵延的文化,不仅在国内享有盛名,更是走向世界,成为国际交流的桥梁。茶,是平和的,也是和平的,在历史的长河中,茶见证了我国的发展变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茶叶将继续发挥其独特的魅力,紧密连接各国,让茶香飘向世界。
开拓丝绸之路的“东方神树”
一亿多年前,桑树诞生在雅鲁藏布江流域。桑树基因的进化速度是同类植物的3倍,桑树还能产出蛋白质,含大量蛋白质的桑叶吸引了桑树的天敌——蚕。蚕以惊人的速度从桑叶边缘开始蚕食,然而,桑树并不轻易屈服。它通过吸引各种生物,包括人类,作为盟友,共同对抗蚕的侵害。人类调停了桑树与蚕之间的冲突,奠定了几千年来桑麻满圃的繁荣景象,也塑造了中国独特的桑蚕文化。
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重要植物的引种驯化往往对社会经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改变人类历史的走向。公元前115年,丝绸作为东西贸易中最珍贵的商品,开启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公元12世纪,桑树与中国的织造技术一起传入欧洲,为当地社会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公元15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著名的美第奇家族,通过种植桑树、制造丝绸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随后,他们利用这些财富赞助艺术家,进而推动了文艺复兴的辉煌时代。
素材点拨:如果人类评选最受欢迎的树,桑树应该是入选者。这棵从远古走来、伴随着人类文明脚步到今天的“东方神树”,为一个文明的文字、诗歌、审美、时尚等,做出了诸多贡献。在当下,发轫于桑树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谱写“丝路”新篇章。
中国文化中最有“节操”的水果
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起源中心之一,有约700个果树物种,约占世界的一半以上。作为世界第一大水果种类,柑橘家族中大多重要种类,起源于中国。庞大的柑橘家族在一开始,只有三位元老:香橼、橘子、柚子,其中的任意两种都能杂交出新物种:柚子和橘子杂交出了橙子,橙子和香橼杂交出了柠檬……
事实上,作为中国种植历史最悠久的水果之一,柑橘早就因为它本身的气味、形状、习性,被历代文人们圈定为“有节操”的水果。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橘颂》,赞扬她的独立不迁、品性高洁: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这不止是屈原对那片土地、对那片土地上人民的一种情感的隐喻,也是他对自身的一种期许。自此之后,柑橘便成为了文人墨客之间相互馈赠的佳品。
而在国外,柑橘类植物也很受追捧。香橼在以色列被当成神的象征;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把橙子种满凡尔赛宫;大航海时代,坏血病让几十万水手死亡,但库克船长用青柠轻松避开了这种病。也正是因为青柠,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也向现代营养学的诞生迈进了一步。
素材点拨:在大自然的万千植物中,人类已经发现和驯化了约700多个果树树种。伴随着人类对植物的无尽探索与对美味的无限追求,越来越多的植物宝藏将被发现和挖掘。水果滋养了人类,也拓展了人类的味觉体验。人类和植物,正是在这种相处方式中,互相影响,互相塑造。
滋养文明的竹
相比于甲骨、金石等材料,竹子材质轻且分布广泛,用她制成的竹简,是纸诞生以前中国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五千年中华文明,有两到三千年记载在竹简之上。而当人们掌握了提纯竹纤维的技术后,竹子又成为造纸的原料。
竹子在人们眼中,不仅只是山林中的生命,大约从秦汉开始,它们便成了人们的审美对象。唐宋时期,竹子不仅被广泛种植于房前屋后,更频繁出现在吟咏描摹中,成为美好精神品格的化身;在《辞海》中,以竹为偏旁的汉字就有200多个,每一个字都在提醒人们竹子对人们的滋养。
竹子以其竹杆的韧性与长度,得以在风雨中屹立不倒,而其庞大的根径则为其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全球森林面积持续减少的背景下,竹林面积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此外,竹子对二氧化碳的强大吸收能力,使其成为了人们眼中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珍视。
素材点拨:竹,她帮助人们分担繁重的劳作,她承载了人们琐碎的日常,她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她在无意间推动了社会进步,塑造着人类文明。在自然界的万千植物当中,竹子,因顽强的生命力以及对人类的贡献,被永远铭记。
主题解读
角度一:生态文明之美。
每个风物,在习性功用背后,都蕴含着生活美学、人间烟火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独特角度展现中华文明的生态之美,记录新时代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之路。
角度二:中华文化底蕴。
在这部徐徐展开的中国风物画卷里,我们既能看到新时代人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能感受到风物所蕴含的极具张力的中华文化底蕴。
角度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的广袤领土上,每一种植物,都在诉说着自然与人类的深厚渊源。无论是参天大树还是细小花朵,都在以它们独特的方式,传递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角度四:穿越千年风华,探寻生活智慧。
这些植物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自然界中独特的美丽,更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反思。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往往追求快速、便捷的生活方式,却忽视了生活的本质和意义。而这些植物恰恰在提醒我们,生活的真谛不仅仅在于追求速度和效率,更在于品味生活的细节,感受自然的美好。
运用示例:人与植物的关系,不是剥削与索取,而是与天地共存,与万物共生。人类因植物而定居,植物随人类的脚步而迁徙,人类的作息时间严格遵循植物的生长规律,耕地、播种、收割,世代相传。在这片土地上,人类与植物相互依存,共同繁衍生息,未曾分离。8000年前,大豆滋养了无数生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7000年前,桑树的出现,为后来的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石;4000年前,桃树、柑橘用果实丰富着人的味蕾,提升了生活品质;2000年前,茶树走出森林,用一片树叶滋养万千生灵,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从衣食到住行,从药用到审美,丰富的中国风物孕育并陪伴了中华文明的诞生与发展。它不仅塑造了中国,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世界,曾经是,未来也是。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