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中国人的精神史诗
长城,作为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以跨越两千年的历史和纵横数万里的辽阔,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文化景观。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建筑艺术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这座见证了中华民族千年沧桑与辉煌的历史巨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挑战。岁月的侵蚀、自然的风化、人为的破坏,都使得长城的保护工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2019年《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公布实施,不仅为长城保护提供遵循依据,也为“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长城,再一次以新的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风貌。
勇毅“登者”
董耀会:一生为保护长城奔走
董耀会曾说“长城是我无法摆脱,也从来不曾想摆脱的一种精神宿命”。1984年5月4日,他放弃稳定的工作,和好朋友从山海关出发,历经508天的徒步跋涉,最终抵达嘉峪关,完成首次徒步考察长城的壮举。这一历史性的成就,凝结成以“华夏子”为署名的《明长城考实》一书,为长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四十年来,董耀会一直致力于长城保护与研究的事业。即便在2000年遭遇严重车祸后,他依然坚定地投身于长城保护工作。康复出院后,他立即对外发布了长城保护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呼吁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长城保护中来。如今董耀会已经年逾花甲,有多种著作问世,仍身体力行,笔耕不辍,向世人讲述古老长城的新故事。他说,长城像父亲,父亲生育养育子女,现在父亲老了,需要我们去反哺,同时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要依靠它来滋养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对他而言,长城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是他的家,是心灵的归宿。
执着“护者”
梅景田:在长城上捡垃圾40余年
梅景田是一个长在长城脚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志愿者。年轻的时候他也曾拆长城砖盖自家房,但随着对长城保护意识的提升,他主动成为长城守护志愿者,历经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荣获全国仅有的15位“长城义务守护员”称号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梅景田隔三岔五上山义务捡垃圾、找文物,劝阻不文明旅游。
七十多岁的他,至今仍然坚持每周巡视一次古长城,每年穿坏的胶鞋就有七八双。几十年来,他对这片土地和长城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当被问及为何如此执着时,他总说,“其实我就想别再对长城造成人为破坏了,让它永久性地保存下来,毕竟是一段历史,利用得好的话就能发挥很大作用。”
笃志“卫者”
杨国庆:以一己之力守望无名英雄的尊严
2005年,杨国庆在攀登高楼长城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墙体上布满了弹孔。他心生疑惑,于是向山下村庄的老人询问。经老人讲述,他得知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曾在此地展开了一场激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杨国庆前往昌平区档案馆借阅了《昌平掌故》一书。书中记载,南口战役中,中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高达13万余人,这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日军队首次大规模阵地战。受到这段历史的启发,杨国庆萌生了探寻战役遗址的念头。为此,他置办了野外考察设备,开始了对长城一线的搜寻工作,发现了子弹、马蹄铁、炮弹皮等遗物,甚至还有刀片、头盔、帽徽、飞机残片以及中日士兵的遗骸。
随着收集到的物品逐渐增多,杨国庆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些珍贵的遗物。2010年8月8日,南口战役73周年之际,他创办了“南口抗战纪念馆”。该纪念馆位于他经营的“亚东熟食”店地下室,成为展示昌平南口抗战历史的重要场所,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关注到昌平南口的抗战历史。每年的清明节和南口战役开战期纪念日,都有志愿者与杨国庆一同上山祭拜英烈,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怀念之情。杨国庆表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段历史得以清晰地展现,他感到非常欣慰。
光影“观者”
董旭明:用光影诠释伟大长城
东海之滨到戈壁荒漠,从白山黑水到帕米尔高原,年过六旬的长城专题摄影家董旭明已在神州大地上奔波近四十年。仅最近十余年,董旭明和长城影友的自驾行程就超过了40万公里。无法预知的复杂地形地貌导致车子爆胎的情况时有发生,但这些艰险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他用相机拍摄记录了分布在河南、山东、黑龙江、吉林等15个省市自治区,从战国七雄到夹缝求生存的中山国长城。拍摄中他对每幅照片的构图要求近乎苛刻,对光影运用近乎完美。为了捕捉长城最美的瞬间,他常常长时间守候,甚至不惜等待数年之久,只为在光线恰到好处的一刹那按下快门。
在拍摄的同时,董旭明也在不断丰富对长城的了解,成为宣传保护长城的志愿者。他坚信,每一段长城都承载着生命与传承,即便许多古长城如今已难觅踪迹,但它们依然承载着古代军民双手筑就的辉煌历史。因此,他致力于用世界遗产影像学的标准记录下长城的现状,用艺术的手法展现其雄浑之美,让古老的长城成为留给未来的珍贵遗产。
无私“承者”
姜艳华:让长城精神生生不息
本是农家主妇的姜艳华,现在是河北省级非遗项目抚宁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的巨幅剪纸作品《长城万里图》,长36米,宽1.02米,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这幅作品巧妙地将明长城东部入海口的老龙头,至古丝绸之路交通要塞嘉峪关,以及沿途的数十个重要关口融入其中。画面中的长城守军、猎猎战旗、大漠孤烟和丝路驼峰等元素,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仿佛在向世人讲述着千年的故事。
“我出生在长城脚下。家乡的山海关、老龙头闻名天下,我想用抚宁剪纸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把万里长城连接起来,让更多人感受伟大的长城精神,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创作过程中,姜艳华沿着长城一路行走,目睹了长城与人、自然与人文互动的新景象。她运用独特的剪纸技艺,将那些曾经沉寂的历史资源注入了时代的新气息,使古老的剪纸艺术与长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未来,姜艳华希望创作更多优秀剪纸作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讲好长城故事。
主题解读
角度一:长城是预防战争的手段。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开始,到明朝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修建历时两千多年。这段漫长的历史中,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了无数英勇将士的热血与牺牲。长城的存在,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坚定信念。
角度二:长城的封闭性与开放性。
长城是一项兼具封闭性和开放性的伟大工程。封闭性体现在它将长城内外进行了有效隔离,确保了内部的安全与稳定。而开放性,对内体现在长城与耕地、水源等周围环境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防御网络;对外体现在通过众多关隘将农耕和游牧地区紧密相连,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交流与融合。
角度三:因为长城,所以中华。
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长城的建设历经近20个朝代,时间跨度长达2700年,总长度超过20000千米,这一令人惊叹的成就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发展决心和信念。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因为长城,所以中华”,万里长城不仅象征着众志成城、团结统一的爱国精神,也代表着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开放包容、和平共处的时代精神。
角度四:以人的视角解读“何以长城”。
比起以物质形态存留下来的长城,那些与长城息息相关的人们,他们所承载的长城信息更为生动、具体且充满个性。长城的“守护者”,他们的付出不仅体现在长年累月的坚守之上,更体现在对文物心存敬畏。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对长城的爱护、对历史文物的敬畏爱护种进更多人心里。这些如种子般的情感,终将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保护长城和传承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运用示例:长城,历经岁月的垒砌、时光的雕刻,以砖石之躯最终涅槃成为民族精神的图腾。杨国庆倾尽心血,创立“南口抗战纪念馆”,通过文物与实证让昌平南口的抗战历史得以广泛传播;董耀会深入生态林场考察,提出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长城国家步道建设相结合的创新思路。他们乘风逐梦的故事,彰显了心中深处的家国大义,也印证了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生动见证,凝聚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
(编辑:王冠婷 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