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生的“数学人生”

胡和生的“数学人生”0

2024年2月2日,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和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6岁。

胡和生是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她深耕学术,成就卓越,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领域享有盛誉,推进我国数学学科长足进步。她长一生保持自信、独立和坚强的气质,她说:“在任何时候,我都要进取,特别是女同志,更要有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精神。”

人物解读

角度一:做研究,不要怕困难。

胡和生1928年出生,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胡和生,立志努力读书,报效祖国。1950年,胡和生进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授读研究生。

苏步青虽是有名的严师,对于胡和生在讨论班上的读书报告,却倍加称赞。在苏步青的鼓励下,她开始研读国外数学刊物最新发表的论文,从英文到德文再到俄文,从二、三十页到上百页。当时没有复印机,单单抄下来就得花费许多时间。“我体力差,白天工作之后到晚上就没有力气了,只好先睡觉,半夜里再起来接着读。”

为了专心学习不受外界干扰,她给自己立下了座右铭“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持之以恒、不受干扰”。“我平常有一种性格:做事情就要做得好,否则心里就不安。”胡和生曾自述,有时候做研究,往往几个月都没有进展,这时候是非常艰苦的阶段,唯有不怕困难,坚持下去。

角度二:做别开生面的工作。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胡和生随苏步青转入复旦大学,开始在微分几何研究中崭露头角。她将苏联几何学家诺尔琴的共轭仿射联络对推广为n个共轭联络,得到诺尔琴本人的肯定。她研究高维欧氏空间与常曲率空间中超曲面的变形理论等问题,改进了国际上几位几何学家的研究成果。知名数学家陈省身为此在美国的《数学评论》中介绍这些成果。20世纪60年代,她开创性地给出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群空隙性的一般方法,破解了国际上研讨60多年的重要问题。苏步青公开称赞“这是别开生面的工作,远远超越了前人”。

“有人批判我,说我理论脱离实际,我不服气,学了弹性力学、相对论、核物理,视野和研究能力又前进了一步。”在科研中,胡和生强调思想要有深度,要有冲击困难问题的勇气和拼劲。1991年,胡和生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成为中国数学界第一位女院士。

2002年,74岁的胡和生受邀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诺特报告。该报告是为纪念女数学家艾米·诺特而设,从1994年起每四年邀请一位女数学家作学术演讲。胡和生是我国第一位作此报告的科学家。

角度三:择一事终一生。

“对女性来讲,要自信,更要自强。我小时候父亲就教育我们要有本事,不做寄生虫,不做花瓶。”胡和生曾在自述里如是说。

面对数学学科中男性学者占据绝对优势的现状,胡和生毫不畏惧。“我所选择的专业是数学,这往往被认为不是女同志所适合的专业。的确,搞数学很难、很艰苦。世界历史上能够登上数学高峰、很有建树的女数学家当时寥寥可数,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沿着这条崎岖的路走下去。”

胡和生秉承老师苏步青的育人理念,满腔热情、深入细致地从事各项教学工作。她以严格要求著称,但在生活、就业、深造上爱护帮助学生,深受爱戴。作为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胡和生为国家培养出了40多位教授。

“我将努力保持自己的朝气”,胡和生曾以此自勉。她坚持给高年级本科生讲授微分几何课程,年逾古稀时还组织讨论班,亲自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

择一事终一生,胡和生用自己的“数学人生”为这句话做了诠释。

运用示例:胡和生说:“要自信,更要自强。我小时候父亲就教育我们要有本事,不做寄生虫,不做花瓶。”自立自强使我们坚定立足于追梦的道路上,不攀附而向内寻求支撑自我的精神力量,这是最牢靠坚固的。数学家胡和生院士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她凭借自身的自强不息,达到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崇高境界。《宋史》有言:“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自强不息者善于发现并解决自我的不足与困境,凭借自身力量向上攀登,实现理想与价值。——江苏省扬州市公道中学 李琳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