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劳动者的高光时刻
作者: 陈俊宇 王维砚 徐新星2024年,五一劳动节,劳动者的奋斗身影依然惊艳。
从2023到2024,这一年里,207个集体和1035名个人分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工匠人才走红新时代;“冠军效应”吸引更多人走上技能成才之路;“外卖诗人”王计兵出圈;工人王曙群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年度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每一个全力以赴的奋斗时刻,都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荣耀
“我们从事的事业是很重要也很光荣的事业,国之重器,务必倾心铸之。”——李志强
1983年10月,李志强被分配到黎明发动机装配厂总装班,参与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总体装配工作,快速从一名装配“小白”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总装班也以李志强的名字命名为“李志强班”。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黎明发动机装配厂调研,与“李志强班”职工亲切交流。2023年8月,李志强和职工代表给总书记写信,汇报10年来在推进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方面取得的成绩。李志强想在退休前把几十年的技能经验传授给青年技工,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
运用示例:这一年,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舞台越来越广阔,工匠人才用劳动和创造开启新时代、新征程,也在荣耀和喝彩中走红。郭锐、易冉、李志强……这些产业工人中的明星,用匠心铸就梦想,靠技能点亮人生,也让更多人看到,属于技术工人的春天来了。
夺冠
“夺冠没有诀窍,唯有踏踏实实反复训练。”——胡丽超
2023年9月16日,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在天津举办。参赛者中有58岁的“老师傅”,也有16岁的“技能小匠”。
“我们加工的零件,每一个成品的尺寸误差都不能超过0.02毫米,比头发丝细得多。”来自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胡丽超获得数控铣项目(世赛项目)金牌。备赛期间,每天8时到23时,他都要全方位地进行训练,练技术,也练体能和口才。
随着新技术、新经济的发展,职业目录不断上新、扩容。面对一道道新考题,技能高手们在竞技场上全力作答,产生对新技术、新业态的新思考。
运用示例:赛场内外,人们感受到“新工匠”的独特魅力,也看到技能成就梦想的另一种可能。夺冠,属于那些精益求精、善于创新的“守艺人”;“C位”,留给奔跑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上的逐梦者。“金牌效应”正闪闪发光,带动更多人走上技能成才之路。
出圈
“我们不管失去了什么,无论如何不能失去对生活的热爱。”——王计兵
2023年,“外卖诗人”王计兵无疑是足够出圈的普通劳动者、写作者。他用“特别神奇”总结自己的这一年:先后出版发行了两部个人诗集,销售量突破10万册;获得徐州诗歌节年度诗人奖、江苏省第八届紫金山文学奖……诗歌,在辛劳的生活奔波路上,慰藉王计兵疲惫的心灵,也给予他无穷力量。
有此感受的还有农民工朱彦军。在《2023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50岁的朱彦军一路过关斩将,坐上亚军宝座。他说,即便再累、再煎熬,每当躲进心中那个诗词构建的世界,一切艰难困苦都会瞬间消散。
运用示例:在自媒体如此发达的时代,还会有更多劳动者中的“扫地僧”走红、出圈。他们生有热烈,藏与俗常,不以貌取、不事声张、不露锋芒,有着属于自己的热爱与专注,一有机会就会散发出耀眼光芒。当然,他们也是一面“镜子”,让不少人从中照见自己,明白要去发现自己的热爱与梦想,并且勇敢地奋斗与追逐。
担当
“我就是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得对得起大家!”——赵阳
2023年7月30日12时50分,从乌海西开往北京丰台的K396次列车,因线路雨量超标被迫临停在位于门头沟山区的落坡岭站避险。暴雨倾盆,食物紧缺、饮用水消耗殆尽……情急之中,列车员赵阳扯着沙哑的嗓子喊话旅客:“大家千万不要拥挤,不要发生任何危险。我就是因为穿了这身衣服,我要对得起大家。”一番肺腑之言,安抚了旅客也鼓励了自己。
细微之处见精神,危难之中见担当。在那场历时105个小时的救援中,落坡岭社区居民主动伸出援手、倾力相助;武警官兵挺身而出,连夜护送乘客向山下转移……最终976名旅客成功转移。
运用示例: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平凡人。这些看似平凡的个体,如同星星之火,在黑暗中闪耀,汇集成炬,照亮前行的道路。当每一位普通人挺身而出,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他们便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帮助我们战胜困难,守护共同的家园。这份力量,源于平凡,却铸就非凡,是我们战胜一切挑战的重要支撑。
(编辑:关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