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记忆”导写

作者: 尹继东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个人有记忆,民族有记忆,大自然也有记忆。记忆是一段经历,是一种积淀,是一笔财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以“记忆”为中心话题的新材料作文。

材料的第一句话“个人有记忆,民族有记忆,大自然也有记忆”明确了记忆的主体,即个体的人、群体的民族和自然界的生物。从小到大、到老,人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这些经历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一个民族,从古到今会经历繁荣、衰败甚至会经历耻辱,这些都会成为民族的记忆;大自然的各种生物在生长过程、进化的长河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些是大自然的记忆。材料的第二句话“记忆是一段经历,是一种积淀,是一笔财富……”阐述了“记忆”的价值意义,这里的“记忆”特指经历了一段特定的时光、过程,然后积淀在个人、民族、大自然“大脑”中的印象,对个人、民族、大自然的“成长”、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记忆的主体应“念念不忘”。

即使过去的经历算不上繁荣、成功,但若能对记忆主体起到正面作用,则视为符合材料立意。不管是正面的肯定还是反面的警醒,最终指向应落到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这个核心价值观上来。写作时应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只要符合“记忆”的特点,皆可作为写作内容。写作时应该从材料出发,谈“记忆”的价值、意义等内容,无论是记叙还是议论、抒情,都应表达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例文

忆农

江苏省泰兴中学 万思彤

六月的风亘古不变,轻轻吹过一望无际的原野,长庚星闪现出明亮的光晕。麦浪翻涌间,缕缕清香传来。

“是谁在这古老的土地上,赶走贫穷带来幸福繁荣?那是你,一把千锤百炼的斧头,那是你,一把披荆斩棘的镰刀……”一首轻缓深情的《光明行》唤醒了沉睡的麦田,亦唤醒了祖父家墙角边的那把镰刀。

这把月牙状的铁器,祖父已用了三十余年,它锈着岁月留下的痕迹,浸润着沧桑记忆。在一块比镰刀有着更久远历史的青砖之上,祖父就着清水,将镰刀打磨。他细致入微,如同对待无双的珍宝。镰刀被他打磨得锃亮如新,接着,他用粗粝的食指感触着镰刀的锋利程度。此刻,他恍如一位身怀绝技的侠客。镰刀上,寒星闪闪,散发着幽幽的青光,清冷如月。

恍惚中,时光飞速倒退,河水溯流而上。“锄麦家家趁晚晴,筑陂处处待春耕。”脑海中,浮现出千年前人们耕种的画面。华夏文明历史,农耕文化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便融入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它们由勤劳朴实的农民代代薪火相传,推动中华文明步步发展,亦标志着劳动人民坚毅、善良的品质。

夕阳投下余晖,将层叠山峦融成金水。天边云霞飞速流转,如同铺展开的绯红画卷,巨大的城市在地平线尽头一寸寸点亮。“呼呼——”农业无人机的飞行声打乱了我的思绪。目光所及之处,大型农机的黑影不疾不徐地前进,它们身后,只留下一片平整的大地——古老悠久的农耕文明,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落寞。曾经熟悉的篱笆、菜园、铧犁、镰刀与那袅袅炊烟,都将成为老一代人的回忆。这也许有些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想象和期待:想象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变革将为农业发展打开更加广大的空间,期待着新农人们驾驭着更高效、更便捷的工具,在这片土地上勾画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巍巍中华,悠悠千载,生命不息。下一个四季,田间又将是麦苗葳蕤。一代代农人正是在回忆的不断更替中见证着农业的发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评点:文章开头结合《光明行》的歌词描写了传统农业诗意化的场景,这是暗扣“记忆”,后以“祖父家墙角边的那把镰刀”为情感的凝结点,描写了祖父时代的农耕生活,这是对祖父农耕生活方式的“记忆”,然后在此基础上拓展到对整个华夏农耕文明的“记忆”。接着联系现实,面对现代科技农业,一方面,当代的人们对曾经农业生活方式有着淡淡的怀念;另一方面,又对未来同样充满期待与想象。作者构思巧妙,以对农业的记忆来构思全文,从现实到历史再到现实,不断拓展记忆的范围,深化对记忆的认识。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编辑:关晓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