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之外,世界由青年开启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笔:李奇 林墨
青年看世界,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看,更是对视野之外的思考、感悟与行动,以此开启对“新世界”的探索。古有魏源凭借其著作《海国图志》启发民智,被誉为“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如今,跨越百年时光,中国青年正值青春韶华,他们积极踏上国际舞台,履行职责、求学深造、交流互动,用独具特色的声音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一个真实而又生动的中国形象;通过看世界后的思考和实践,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青年担当,谱写新时代中国人的世界新篇章。
勇于担当:“乡村潮人”罗伟明
80后的罗伟明是个“多栖动物”,既是巴黎时装周造型师,又是“罗伟明牛肉酱”的品牌创始人,还是一位三农博主。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爸妈常年在外务工,他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很早就离开老家外出工作。2019年以前,罗伟明从事20余年的美业工作,曾出现在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时装秀现场;35岁,他决定回乡照顾年迈的奶奶,重启人生版图。在家乡,他发挥做造型师时积累的经验,利用互联网推广家乡特产的牛肉酱,从建厂房、买设备、找原料、通水电开始,事事亲力亲为。工厂开起来后,他招聘村里没有工作的宝妈们来上班;生产牛肉酱需要找当地村民收购辣椒,又带动了农户们种辣椒致富。2020年,他被当地政府授予农村企业带头人的称号,还获得了年度乡村振兴杰出贡献人物的荣誉。
从繁华都市到家乡原野,从时尚达人到新农人,在大跨度转向的背后,他实现了一直追寻的时间自由,内心也发生着变化。“从前浮夸、攀比,现在更务实,活得自在最重要。回来以后,就感觉放飞自我了,可以做一些舒心的、不那么‘板正’的事情。”
勇于发声:“风光使者”肖玉姣
肖玉姣是湖南长沙人,2010年她来到张家界,被美景深深震撼之后,便留下来成为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双语导游。她接待过“七大洲、五大洋”的上万游客,也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可持续发展部部长等海外嘉宾进行过基础的讲解工作。
壮丽奇观、云霄飞行,这征服天地间的绝美景色,便是三湘大地的旖旎风光。肖玉姣时常在想,如何通过介绍全方位呈现仙境张家界的城市魅力。在一次出国游时,当地的Citywalk(城市漫步)让她觉得很享受,从那一刻起,她解锁了文旅“新玩法”。
尽管在带领游客游览的过程中很忙,但她始终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游客,并用相机记录下游客与张家界邂逅的美好瞬间。在她看来,导游,也是一个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她组建团队,希望通过全新的媒介展现“好吃、好玩、好有味”的张家界,让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合作共赢:“丝路使者”张赛阳
为巴基斯坦带去中国的经济林技术,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开展科研和实践工作……他就是第四届“湖湘最美丝路青年”荣誉获得者,“一带一路”热带干旱经济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张赛阳。
张赛阳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林业的艰辛和农民的不易,大学时坚定选择了农林专业,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在实验室中反复试验,积极参加交流会议;在硕博士学习阶段,选择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乡村发展,将对农民和林业的深厚感情转变成学业动力,努力解决生产和科研难题。
2017年起,张赛阳带领研究生科技实践团为巴基斯坦带去中国的经济林技术,绿化热带荒漠,携手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他以科技助力瓜达尔港生态建设和地区经济林产业发展,承担“中国大使绿色就业计划项目”和“瓜达尔百户贫困家庭扶贫示范项目”,为当地探索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近年来,在学校和导师的指导与支持下,他和团队持续奔走于中巴两国,将经济林种植、栽培技术传授给“巴铁兄弟”,为干旱、荒芜的土地绘上一抹亮丽的绿色。
信念传承:85后职校女校长左菲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左菲从小便知道自己要去看“更远的世界”。2013年底,在海外学习历练多年的左菲毅然返回家乡,站上了职业教育的讲台。“我最想做的就是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带回我的家乡,为孩子们种下一颗‘世界梦’的心灵种子。”回到常德后,左菲在学校内大胆地开创了跨境电商工作室。工作室采用校企合作的运营模式,借助国际知名平台,成功推动了一大批产品走向世界,不仅助力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跨境电商人才,还为一部分贫困学子“雪中送炭”:在学校里,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参与跨境电商项目的学生多达1000余人,每人每月平均能拿到1800元左右的收入。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用各种有意思的方式带货,不知不觉间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文化使者。
走出国门、拥抱世界的左菲,在深度体验海外职业教育理念后,将这些思考与国内实践相结合,为职校学生的就业道路开辟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让他们看到了更加广阔的职业前景。
唱响世界:海归声乐博士谭潇
天生嗓音低沉的谭潇,是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声乐博士,俄中交响乐团男中音独唱演员,也是俄罗斯彼得大帝音乐公司签约艺术家。作为男中音演唱家,他在欧洲多个著名剧院演唱过许多外国歌剧。为更好地推广中国音乐元素,他与朋友一同创办了俄中交响乐团。在欧洲的音乐会上,他教外国人演唱了很多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看到大家一鼓作气地把《保卫黄河》合唱出来,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2023年,谭潇博士毕业,回到祖国。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丰富的音乐元素,他开启了自己的音乐之旅,拜访了多位中国音乐人。他认为,中国拥有丰富的音乐元素,应该把民族的音乐推广到全世界,与世界各地的音乐进行碰撞,激发出更多的火花。当向海外友人传授那些被父辈们口口相传的经典歌曲时,他深感这些脍炙人口的旋律把大家凝聚为一个共同体。
主题思考
角度一:让世界感受青年锐气,创新进取激发活力。
湖南小伙教老外唱《保卫黄河》、旅法归来的小伙带领全村变潮致富、湘妹子用多国语言带老外探秘张家界……他们传承,却不陈旧,用创新进取的态度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他们洋气,又接地气,用自己的态度来诠释国人精神中的“时尚”。他们的敢想敢为带动了更多青年的行动和思考,体现出当代青年“年少敢为,我自有光”的锐气与锋芒。
角度二:让世界读懂青年志气,深挖榜样奋斗力量。
青年看世界,不仅仅是为了星辰大海,更是因为怀抱着拳拳爱国心和殷殷报国志。他们深知,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一个青年的努力和付出。无论是在科技前沿的探索,还是在社会基层的实践,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和担当。
角度三:让世界看到青年底气,民族风貌自信出海。
“平视这个世界”是新时代青年的底气。底气来自国家强大的科研技术实力,来自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传承,来自中华音乐文化的深厚积淀……路为纸,地为册,行作笔,心当墨。新时代中国青年在实践和实干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角度四:中国青年如何与世界产生链接?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中国青年们在青春的最好时光奔赴海外,带着自己的梦想和使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留下了坚定的足迹。他们不仅在学业上追求卓越,更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国家发展和国际交流中,成为了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
运用示例
时代的考题徐徐展开,青年的答卷正在写就。他们勇于担当,曾在巴黎时装周造型设计师工作的罗伟明因亲情和乡愁选择回国,将时尚带回家乡的同时,办厂带领乡亲们致富,让美丽乡村引领新时尚;他们勇于发声,张家界景区双语导游肖玉姣因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另辟蹊径开启全新的旅游模式,通过网络传播发声带全世界游客感受大美中国;他们传承文化,声乐博士谭潇和伙伴一同创建俄中交响乐团,在欧洲教外国人唱《茉莉花》《保卫黄河》……一个个榜样故事,让越来越多年轻人看到中国青年打开世界之门的奋斗历程,获得奋发向上的力量。
(编辑:关晓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