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年

非遗里的中国年0

2025年1月2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与国潮元素完美结合。京剧、秧歌、武术等被精心编排融入节目,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对话,碰撞出跨界融合的艺术火花。

科技非遗“热辣滚烫”

春晚开场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确山铁花”环节运用前沿的UE实时渲染技术,为这场跨越时空的表演注入了科技的灵魂。该环节通过高精度的实时跟踪捕捉设备,对演员的每一个动态细节进行精准捕捉。这种创新的表演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海内外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确山铁花”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雄浑壮丽。

机器人又亮“绝活”了,这一次是在春晚的舞台上扭起了秧歌。机器人步伐灵巧、憨态可掬,手绢花在“手”上翩翩起舞。秧歌作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人工智能的方式解锁了“新玩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不只是被保护和束之高阁,还与未来科技融合,有了更加年轻化的表达。

永恒不息“五行”哲学

春晚开场秀的视觉创意以“金如意”元素拉开大幕,巧妙地融合中国传统纹样,勾勒出极具东方韵味的奇幻景致;“木”元素环节,联动中国庆阳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惠富君,共同打造出了惟妙惟肖的舞龙、舞狮、打腰鼓等新年民俗场景;“水”元素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植物染技艺构建了一方水润万物、充满生机的色彩文化空间;“火”元素选取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确山铁花”,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军挥舞道具,每一次铁花绽放,都如同一束光,辉映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土”篇章则巧妙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粮画”,运用各类谷物独特的色彩与质感,精心构建出一幅气势恢宏的五谷山水图像。

春晚开场视觉秀紧扣“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主题,通过五行哲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延展和结合,为全国人民送来新年最美好的祝愿。

东方气韵“硬核出圈”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吸引了全球人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关注。以榫卯结构、祈年殿和北京中轴线等为灵感的中国传统建筑创演秀《栋梁》,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聚焦“中国建筑”,再一次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表达。节目在打造无限延展的虚拟舞台空间的同时,再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千年神韵和文化内涵。

被称为“中华战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英歌舞”也来到了蛇年春晚的舞台。“英歌舞”始兴自岭南,融合戏剧扮相、舞蹈动作和武术招式,表演大开大合、热烈奔放,成为岭南文化的符号代表,更随着近年来的“霸屏出圈”,成为新春佳节的“热血”年俗。蛇年春晚舞台上的《潮起舞英歌》,以传统文化之美,唱未来之歌,歌出中华少年英姿飒爽的生命之美,舞出华夏文明无与伦比的天地之美。

小品《借伞》围绕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中“断桥借伞”的经典桥段展开。西湖绸伞一开,京剧、粤剧、川剧、越剧等多个剧种亮相,满满的东方韵味让人陶醉。

人在画中舞,喜鹊上枝头。基于中国古典舞的创新之作《喜上枝头》,将古画与舞蹈交融,借助垂幕、投影和地屏,将整个舞台打造成一幅展开的宋画。在枝丫上起舞的舞蹈演员,灵动展现出喜鹊俏皮的神态,传递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许。

春晚舞台上让人叹为观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闪烁着中华民族古老智慧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光芒,它们在蛇年春晚舞台的光影交织下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寓意着2025乙巳蛇年生活富足、岁岁安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