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年味儿

多彩的年味儿0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千百年来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过年习俗。本学期第一单元,我们跟着课本了解了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那在我国其他地区,过春节又是怎样的一番热闹景象呢?

山西省——捏油灯

捏油灯起源于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们晚上都要捏油灯。岢岚县人民捏灯盏,是用面捏,所用面,有荞面、糕面等。捏荞面灯盏,捏成形后需放在笼屉中蒸熟;糕面,即软黄米面灯盏,是将糕面蒸熟后再捏成灯形。有的人家也用玉米面、白面捏灯。用白面捏的叫“银灯”,用玉米面捏的叫“金灯”,用荞面捏的叫“铁灯”。

陕西省——陇县社火、送孩儿灯

陕西陇县社火是节日迎神赛会扮演的杂戏杂耍。“社火”的渊源是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动中,逐渐加进了其他杂戏杂耍的“百戏”广场娱乐活动。起初,是作为民间趋吉避凶的社祀方式之一,之后逐渐演变成迎春贺年的娱乐活动。

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贵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河南省——沤柏枝、剪春幡

在河南省西部一带,农历正月初一最早起床的人,第一件事是将除夕堆放在院中配有麦糠或谷草的柏枝点燃,俗称“沤柏枝”。沤柏枝时,全家大人小孩要从柏枝火上跨过,称“跨旺火”;在院中高挂一个灯笼,称“挂天灯”。据说,挂天灯、沤柏枝、跨旺火可镇妖除邪。

在河南省南阳镇平一带,农村妇女习惯于立春日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等,称为“剪春幡”。再将春幡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此为立春的标志。

安徽省——冬舂米

冬舂米是汉族民间岁时风俗。流行于安徽和县、含山等地。冬舂米是在黄米的基础上再囤制一次,具体方法为囤制成黄米后,其紧靠囤心周围的米仍然是白色,将这些白色的米取出,用稻草裹扎为囤心,再将黄米堆在四周,一段时间后米色呈暗红色,即成“冬舂米”。

四川省——除夕祭树

除夕祭树流传于四川省岳池县一带。每年除夕之夜,各家饭菜端上桌后,首先敬神供祖,接着将每样饭菜取一点出来,切细和匀后,由大人用盘子或小簸箕端到最大最好的一棵树前祭树。据说,这样来年果树能花繁果丰,财源滚滚。祭树后,全家再围着桌子吃团圆饭。

贵州省——偷菜节

偷菜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节日这天,女孩们会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但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异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浙江省——接青龙

接青龙是汉族民间岁时旧俗,流行于浙江杭州。每年农历正月十二,各路龙灯集中到吴山龙王庙,挂红点睛,称为“龙灯开光”。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年酒

贺年酒是旧时瑶族节日风俗。流行于广西灌阳县。农历十二月,每户交两斤米给头人①酿酒。正月初一,再交猪肉半斤、豆腐两块、蒜苗一根,派一男子参加酒会,称为“吃贺年酒”。由头人主持。新添人口的人家,抱着孩子,带上一壶酒、两块豆腐、一块猪肉,来向大家拜年。以后村里分东西就有小孩的一份了。“酒”谐音为“久”,寓意天长地久。

①头人:领头的人,多指我国某些少数民族中的首领。

(选自《中国日报》,有改动)

上一篇: 桂花糕
下一篇: 《鲁滨逊漂流记》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