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巅峰之作
作者: 雷江
大家一定都听过激昂洒脱的《好汉歌》,它热情地歌颂了梁山英雄们行侠仗义的精神,而这些英雄人物均来自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
说说《水浒传》
「文化讲坛」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堪称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巅峰之作。与历史演义小说不同,英雄传奇小说的侧重点并非演绎历史事件,而是侧重塑造英雄人物形象,其所记载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历史上或许有记载,但更多是来自民间传说。
《水浒传》描写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有七十回本、一百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之别。一百二十回本的故事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聚义、抗击官军,最终接受招安;后半部分则叙述了梁山英雄为朝廷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英雄们悲壮的结局。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他曾参加过抗元义军,能文能武,民间流传着许多他行侠仗义的故事。据说,有一年元宵节他去观灯,巧遇一个恶少调戏妇女,他顿时怒火中烧,一手将那恶少提起来,摔在地上。恶少连连求饶,施耐庵这才放他走。谁知恶少不知死活,第二天竟带着一群无赖前来报复。施耐庵找来一根粗绳,将自己双腿捆住,让无赖们尽管来拉。无赖们拼尽全力,却丝毫拉不动。此时施耐庵操起一根铁棒,将旁边的一棵大杨树拦腰打断,吓得无赖们屁滚尿流,磕头求饶。《水浒传》中鲁智深在大相国寺降伏泼皮的故事,便是根据他的这一段亲身经历创作的。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写作手法上,它具有以下特色:
人物形象典型。在塑造人物方面,《水浒传》摒弃公式化、脸谱化的方式,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各具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变化。比如,林冲在恶势力的步步紧逼下,从最初的委曲求全到后来的愤怒反抗,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完成了从逆来顺受的市井俗人到坚强刚毅的英雄的转变。其二,善于刻画人物鲜明的个性,即便相似的人物,在书中也绝不雷同。鲁智深和武松都是武艺高强、性情刚直、粗中有细的英雄,但前者是以“是非善恶”为准则的义士,疾恶如仇,直率冲动;而后者则是注重“恩怨情仇”的一位“侠客”,为人机警,快意恩仇。
故事情节生动。首先,《水浒传》故事的展开自然流畅,施耐庵往往通过一个个场景的描写,一个个细节的刻画,自然而然地将故事推向高潮。其次,在书中,即便是相似的故事情节,作者也能讲述得各具特色,如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等故事情节,能让读者读起来毫无雷同之感。最后,作者善于设置悬念,采用限知叙事手法讲故事,让读者随着书中的人物一同展开冒险之旅,情节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结构纵横交错。《水浒传》中采用了“先分后合”的复式结构,前半部分以人物为中心,采用连环套式布局,以“梁山聚义”为线索,环环相扣地讲述一个又一个英雄人物上梁山的传奇经历;书的后半部分,则以事件为中心,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水浒传》展示了北宋末年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乱自上作”“官逼民反”的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歌颂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英雄好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了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对后世的农民起义、现代革命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精彩片段」
此时宿雾尽收,旭日初起。部署拿着竹批,两边分付已了,叫声:“看扑。”这个相扑,一来一往,最要说得分明。说时迟,那时疾,正如空中星移电掣相似,些儿迟慢不得。当时,燕青做一块儿蹲在右边,任原先在左边立个门户,燕青则不动掸。初时,献台上各占一半,中间心里合交。任原见燕青不动掸,看看逼过右边来。燕青只瞅他下三面。任原暗忖道:“这人必来算我下三面,你看我不消动手,只一脚踢这厮下献台去。”有诗为证:
百万人中较艺强,轻生捐命等寻常。
试看两虎相吞啖,必定中间有一伤。
任原看看逼将入来,虚将左脚卖个破绽,燕青叫一声:“不要来!”任原却待奔他,被燕青去任原左胁下穿将过去。任原性起,急转身又来拿燕青,被燕青虚跃一跃,又在右胁下钻过去。大汉转身终是不便,三换换得脚步乱了。燕青却抢将入去,用右手扭住任原,探左手插入任原交裆,用肩胛顶住他胸脯,把任原直托将起来,头重脚轻,借力便旋,五旋旋到献台边,叫一声:“下去!”把任原头在下,脚在上,直撺下献台来。这一扑,名唤做鹁鸽旋。数万香官看了,齐声喝采。那任原的徒弟们,见攧翻了他师父,先把山棚拽倒,乱抢了利物。众人乱喝打时,那二三十徒弟抢入献台来,知州那里治押得住。
…………
两个从庙里打将出来,门外弓箭乱射入来,燕青、李逵只得爬上屋去,揭瓦乱打。不多时,只听得庙门前喊声大举,有人杀将入来。当头一个头领,白范阳毡笠儿,身穿白段子袄,跨口腰刀,挺条朴刀,那汉是北京玉麒麟卢俊义。后面带着史进、穆弘、鲁智深、武松、解珍、解宝,七条好汉,引一千馀人,杀开庙门,入来策应。燕青、李逵见了,便从屋上跳将下来,跟着大队便走。李逵又去客店里拿了双斧,赶来厮杀。这府里整点得官军来时,那伙好汉已自去得远了。官兵已知梁山泊人众难敌,不敢来追赶。
(节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水浒传》第七十四回,内容有删改)
燕青,又名燕小乙。原著中这样评价燕青:“话说这燕青,他虽是三十六星之末,却机巧心灵,多见广识,了身达命,都强似那三十五个。”燕青出身卑微,自幼父母双亡,由卢家抚养长大,是梁山好汉排名第二的卢俊义的家仆。燕青长相俊俏,多才多艺,吹弹唱舞,无一不精,绰号“浪子”,在梁山排名第三十六位,担任步军头领。他为人低调,从不炫耀,有着梁山好汉少有的温文儒雅的气质;他身手敏捷,武艺高强,精通相扑,善用弩箭,初学射箭便能箭箭射中飞鸿;他赤胆忠心,关键时刻救了卢俊义性命,却又并非愚忠;他聪明伶俐,懂得变通行事,堪称“天巧星”下凡,是《水浒传》里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
以上选段的背景是:任原在泰安州摆擂争跤,两年未遇敌手。这任原身材高大,力大无穷,自号“擎天柱”,号称“相扑世间无对手,争跤天下我为魁”,在当地名声很响,被视为相扑界的无敌高手。燕青恰好也精通相扑之术,便萌生了打败任原、为梁山好汉争光的念头。于是,他向宋江禀明之后,带着李逵扮作货郎潜入泰安州打擂。到达泰安州后,燕青先是砸了任原写着“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苍龙”的粉牌(粉牌相当于设擂的海报),又潜入任原落脚之处,暗中观察其相扑手段,可谓有勇有谋,做到了成竹在胸。
选文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燕青和任原在相扑擂台上比赛的情景。任原人高马大,燕青身材瘦小,正面硬拼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所以燕青先是沉住气,蹲在右边“不动掸”,以不变应万变,引得任原“逼过右边来”;同时故意“瞅他下三面”,让任原错误判断自己的攻击策略;接着利用身手敏捷的优势,不但避开任原凶猛的攻击,还引得对手露出了致命破绽;最后,燕青使出“鹁鸽旋”绝技,一举将强敌摔下擂台,干脆利落地赢得比赛。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等人物刻画手法,并辅以选文后半部分的侧面烘托,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个机智勇武的英雄形象。所以这一段故事在原著中题为“燕青智扑擎天柱”,是《水浒传》中最精彩的情节之一。
「古今漫谈」
“阅读经典名著,助力孩子成长”,这是大家的共识,现在却有一部分人有不同的意见。
《水浒传》适合孩子阅读吗?
最近,有人在浙江省政府网站上留言,称《水浒传》这部作品无原则地歌颂滥杀无辜,会毒害青少年,应该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必读书目中删除。
浙江教育部门回复得很好:第一,《水浒传》文学价值巨大,中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从文本的语言、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等方面赏析作品,提升语言技能和鉴赏水平。第二,《水浒传》是开展批判性阅读的好载体。《水浒传》的价值取向与现代文明不合拍,是阅读《水浒传》不可回避的问题。但阅读《水浒传》是否必然会造成中学生误入歧途?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二者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联。第三,《水浒传》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它展现给我们的并非一个“正确”的世界,而是一个多样的世界。
这段话说得非常好,道出了教育的本质,即培养学生个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尤其欣赏第二点中对“批判性阅读”的阐释,这涉及对教材的认知。很多人觉得教材是用来“学习和模仿”的,是“需要掌握的知识”,但事实并非如此,教材中的内容同样也可以是批判性阅读的对象。教材之“材”,指的是它是一个材料,是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学习、剖析、思辨、研究的基本材料。比如,面对《水浒传》这个经典名著,如何看待其中的“替天行道”,如何看待英雄好汉的“滥杀无辜”,又该如何理解人性的复杂性?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拥有多元丰富的阐释空间,能在多角度的辨析中不断让人获得知识营养。
《水浒传》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在“呈现人性和思想复杂性”的艺术表达中所提供的“丰富的可讨论性”,它并非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在讨论中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不应剥夺孩子讨论《水浒传》好坏的权利。
人们常说,教育要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那什么是思辨?思辨的一个前提是,要看到不同之处,要有不同角度作为参照,在两三个可能的观点、结论、视角的对比之下,才会产生思辨。否则,拿什么辨?《水浒传》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物性格、人物不同的选择,以及善与恶、成与败、忠与奸、罪与罚、江湖与朝廷、隐忍与反抗等元素,都包含着很多的思辨空间。对比中才有思辨,批判性阅读中才能致知。在日常教育中,我们应该在多元视角和结论中训练孩子的思辨能力。如果只提供不加论证的三观、不可辨析的结论、没有坐标的方位、没有反衬的美好、缺乏比较的优势,那无疑是扼杀了孩子的思辨能力。
(节选自《青年文摘》2023年第8期,题目为编者所加,内容有删改)
「快乐演练」
1.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在议论中起到什么作用?
2.这篇文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阅读《水浒传》?
3.《水浒传》中丰富的人物性格,对孩子成长是否有利?为什么?
「参考答案」
1.文章从热门话题中引出论题,制造观点上的冲突,并为后文的论证作出铺垫。
2.这篇文章认为,我们应该通过批判性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水浒传》,而不是简单地根据需要,将其全盘接受。
3.《水浒传》中丰富的人物性格,对孩子的成长有利。书中的丰富情节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辨能力,有助于提升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
「趣味笔记」
《水浒传》书名的由来
据说在创作之初,《水浒传》原名《江湖豪客传》。完稿之后,作者施耐庵觉得书名欠佳,他的学生罗贯中建议把书名改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称赞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十分巧妙。可见,“水浒”有两层含义:一是表明书中主体故事发生在水边(即梁山泊);二是暗示书中讲的是朝廷之外官逼民反的英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