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李清照 

作者: 雷江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诗如其人,吟出这等绝妙词句的,正是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现在,就让我们听听这个才女的故事——

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其擅长诗词。李清照的词独树一帜,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家中藏书丰富,往来宾客众多。她曾在诗中回忆道:“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是说当年她的父亲与各界雅士进行热烈讨论的时候,大家都畅所欲言,当说到激动高兴处,甚至会挥汗如雨。这种热烈的学术讨论和思想交流,影响了她幼小的心灵。

李清照自幼聪颖,常被前辈称赞有“慧根”。她早年创作的词作就展现出不凡的才华,甚至被误认为是文坛前辈苏轼所作。李清照视野开阔,政治眼光独到,在读了张文潜《读中兴颂碑》后,立即和诗两首,总结历史教训,用以针砭时弊。一位少女竟然有如此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惊叹。

李清照博闻强识,她常常与丈夫赵明诚就读书习文进行比试。每当提及一个典故时,她都能迅速说出其在书中的具体位置。

“腹有诗书气自华”,由于李清照有着深厚的文学积累,所以下笔才会不同凡响。她的丈夫赵明诚是一位金石学家,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有一次,他在外做官时收到了妻子作的《醉花阴》一词,对其赞赏有加,同时萌生了与她一较高下的想法。于是他闭门谢客,耗费三天三夜的时间,共填了50首《醉花阴》。随后,他将妻子的作品混入其中,请词人陆德夫进行品评。陆德夫看过之后说道:“就这一首好,尤其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十分感人。”赵明诚听后目瞪口呆,这一首不正是妻子所写的吗?

在文学创作方面,李清照是个多面手。她的诗,在内容上多是表达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在风格上豪放刚劲,雄浑清新。她的文章,简洁流畅,情真意切,她的《〈金石录〉后序》与后世的《浮生六记》一同被视为世间至真至情的文章。她的词,前期主要描写闲适的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爱情的憧憬,情感真挚,清新而活泼;后期则多写国破家亡后的孤独凄苦生活,感情深沉,言辞惊人,读来令人心痛不已,潸然泪下。

时光流转,沧海桑田,往事越千年。李清照以其卓绝的才情,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时至今日仍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个人。

清水出芙蓉,真情流笔端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武陵春·春晚》对比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佳作,《武陵春·春晚》是李清照中年时期的名篇。我们先来看看这两首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春晚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通过对两篇词进行对比,你会发现它们存在诸多相同之处:

白描手法运用纯熟。在文学创作中,白描是一种写作手法,即用朴素简练的笔墨,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白描手法的运用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用笔简练;二是抓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惊起一滩鸥鹭”短短6个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生机、富有动感的画面;而在《武陵春·春晚》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一句,更是寥寥数字,就将景物与人物的情感紧密相连,由景生情,将白描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

遣词造句别具匠心。杜甫曾经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吟诗作词,讲究字词的雕琢。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在词句的推敲上堪称典范。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常记溪亭日暮”,一个“常”字,表现出所描写的欢乐场景已经铭刻心间;“沉醉不知归路”,一个“醉”字,既直接描写出人物的游玩状态,又间接表现了风景的美丽,言简意赅,令人回味。在《武陵春·春晚》中,李清照听说双溪春景很美好,原本心生向往,但笔锋一转,她却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种转折句式的运用,增加了词作的感染力。

语言朴素风格清新。虽然华丽的辞藻可以让诗词光彩夺目,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采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表达方式。古人在创作诗词时常常运用典故和华丽辞藻,但李清照的这两首词却采用了最为朴实的生活语言忆经历、诉衷肠,表达清晰易懂。尽管时隔近千年,我们依然不需要借助注释就能够理解作品,从而洞察词人内心的欢乐与忧伤。

不过,两首词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描写内容不同。从内容上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一首记录快乐生活的游记,描写了词人在荷花丛中荡舟晚归的情景,表现出回归自然的愉悦和生活的无忧无虑;而《武陵春·春晚》则是一首感伤的作品,词人通过描绘暮春的景象,表达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表达方式不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讲了词人自己少女时期的一段游玩经历,主要运用了叙述的表达方式,但并不是简单地平铺直叙,而是撷取其中几个片段,将变化的风景和心理活动勾勒得活灵活现;而《武陵春·春晚》则融合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尤其是最后一句,李清照将抽象的愁绪写得具象化,仿佛愁绪有了体积和重量,甚至沉重到连小船都装载不动。这种独特的想象力,将“愁”渲染到了极致,因此这句词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1.请你写出两句运用化虚为实手法来描写愁绪的诗词名句。

2.你更喜欢李清照前期的作品,还是她后期的作品?请简要说明理由。

1.示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2.提示: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再结合李清照前后时期作品的内容和风格进行分析,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即可。

李清照的柔美词句中透露出的点点忧愁令人陶醉,自古以来,她被人们称为婉约派词人的代表。实际上,在李清照流传后世的作品中,除了那些温婉含蓄的佳作之外,还有不少豪迈不凡的篇章。

李清照的豪迈

邱俊霖

从李清照的著作《词论》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豪放不羁。在这篇叙述当中,她毫不客气地将晏殊、欧阳修、苏轼、王安石、曾巩等“大咖”级前辈都批评了一顿,并总结了各家创作的优缺点。李清照对前辈名家的点评,可谓前所未有,也是当时无人敢为之的。可在这“轻狂”的背后,却透露着她的才华与自信。

南渡之后,我们似乎更能从李清照的诗词中窥探出这位女子性格当中的豪迈了。在《夏日绝句》中李清照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短短的20个字,字字珠玑,铿锵有力。这些文字中透露出的正气,展现出李清照满腔的家国情怀,表达出她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行径的痛斥,一出口便让多少当时怯懦偷生的男儿感到羞愧。

她曾登上浙江金华的八咏楼远望怡情,并创作了一首名为《题八咏楼》的诗,其中写道:“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她先说要放下对国事的忧愁,把它留给后人,却又说这里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战略地位足以影响江南十四州的存亡。字里行间透露出她对宋朝衰弱的悲哀,表达出她对守护江山不易的感慨。这些豪放大气的文字浑然天成,堪称千古绝唱。

在《咏史·两汉本继绍》中,李清照写道:“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诗的前一句写两汉和王莽建立的新朝,后一句写嵇康慨然赴死,以及他对效力于司马氏的朋友山涛的痛斥。这首诗借古讽今,用王莽的新朝比喻当时的伪齐、伪楚政权,用嵇康与山涛绝交之事来贬低那些苟且偷生之辈,读起来俨然是一副大丈夫的气概。

在《打马赋》里,李清照最后总结说:“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谁能志千里,但愿相将过淮水。”她热情赞颂了木兰这样的女中豪杰,并表示自己虽已年迈,但仍强烈盼望返回中原。在经历了无数沧桑后,晚年的李清照仍能有压倒须眉的气概,实在令人钦佩。

透过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她并非是一个只会吟唱“凄凄惨惨戚戚”的弱女子。虽然她也有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样看似愁绪满怀的无奈,但是实际上她依旧豪情万丈。她用慷慨雄健、凛然风骨、气贯长虹的文字来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她活出了自己。而从她的豪迈中,我们能看到的是她那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和独特魅力。(摘自《赣南日报》,文章有删改)

这篇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用来归纳李清照豪迈作品的文字特点和表现的内容,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