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
作者: 雷江
元曲以其题材丰富多样,内容意蕴深厚,语言通俗易懂而著称。其中,杂剧因其能鲜明、深刻地反映生活,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而成为元朝新兴的文学形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元曲的绝美世界——
话说元曲
元曲,是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虽然二者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它们都以北曲为演唱形式。后因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超过散曲,所以“元曲”有时也专指杂剧,又称“元杂剧”。散曲,从体式上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其中,小令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通常一支曲为一首,短小活泼。套数,是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其表现力更加丰富。
在散曲的创作方面,马致远的作品题材广泛,意境高远,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被誉为“曲状元”。他的《天净沙·秋思》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让他获得了“秋思之祖”的美誉。
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一般每本分为四折。比较出名的“元曲四大家”,包括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郑光祖。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是关汉卿,他还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的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汉卿,号已斋,是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剧作家。他生活在一个政治腐败、冤案频发的时代,代表作《窦娥冤》正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在剧中,主人公窦娥出身贫苦,7岁时被卖到蔡家当童养媳,17岁成亲,不久丈夫亡故。从此,她和婆婆相依为命。一个名叫张驴儿的流氓想欺负她,于是做了一碗有毒的汤送给她的婆婆喝。不料阴差阳错,张驴儿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他诬陷窦娥是凶手,而官府不分青红皂白,草率地将窦娥判了死刑。窦娥在临死前发出了愤怒的呐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她还对天发了三个誓愿:一是让自己的鲜血飞溅到悬挂于旗杆上的白绸子上;二是要三伏天降下大雪;三是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冤屈感动了上苍,她的三个誓愿都应验了。在这部作品中,关汉卿运用夸张的手法,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不公,表达出对穷苦百姓的同情。同时,他的作品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
元杂剧的代表作品除了关汉卿的《窦娥冤》之外,还包括王实甫的《西厢记》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这些作品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唐诗、宋词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那么元曲则可以说是这种艺术形式的最后辉煌。唐诗犹如宫廷丽人,雍容典雅,在严谨中流露出灵气;宋词则好比大家闺秀,高贵矜持,在温婉中透着哀怨;而元曲则是位小家碧玉,自由活泼,在狡黠中带着一丝俏皮。因此,人们常说:唐诗很正,宋词很纯,元曲很俏。
胸怀天下,心系百姓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比较赏析
张养浩,字希孟,号齐东野人,晚号云庄老人,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散曲家,曾推动恢复科举制度。张养浩为官清廉,敢于直谏,一心为民。出任监察御史时,他打击贪官污吏,举荐贤能之士,得罪了许多权贵,只好辞官回乡。此后朝廷几次要他回去做官,他都不为所动。后来关中大旱,他却不顾自己高龄体弱,毅然接受了陕西行台中丞的职务,星夜奔赴任所。一路行来,他目睹灾民惨状,写下了数首苍凉的怀古曲。其中曲牌相同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山坡羊·骊山怀古》两首散曲,都被选入了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
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共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第一句,写潼关地形险要。作者先用一个“聚”字化静为动,写出了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之后以“怒”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黄河波涛汹涌的情景,诗人吊古伤今的悲愤之情,在字里行间悄然流露。之后总写潼关内接华山,外连黄河,地势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层意思是第二句和第三句,抒发了作者的怀古之情。“望西都,意踌躇”,诗人遥望西汉都城长安,联想到了秦朝都城咸阳,心中充满无限感慨:在历史舞台上,曾有多少帝王将相追逐功业,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诗文,有多少黎民百姓流过血汗?但是,“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曾经繁荣昌盛的景象已经不见踪影,人们眼前只剩下一片荒凉。
第三层为最后一句,诗人发表议论: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兴盛也好,衰亡也罢,遭受苦难的总是百姓。不必说在战火中遭殃的是百姓,即使是在新的政权和王朝建立后,大兴土木也会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灾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个结论是深刻的、发人深省的,表达出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同时也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名句。
《山坡羊·骊山怀古》则是张养浩途经骊山时,有所感悟而创作的一首散曲。“骊山四顾”交代了作者写作的原因,“阿房一炬”概括了一段触目惊心的历史:秦始皇建阿房宫,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号称“天下第一宫”。秦朝末年,项羽攻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史记》)。晚唐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面对历史遗迹,张养浩叹息道:“当时奢侈今何处?”其实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就早已经告诉我们了:“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接着,诗人进一步描写了眼前的荒凉景象:野草荒凉稀疏,河水迂回流淌。诗人因阿房宫被焚而产生的无尽惆怅与遗憾,如同远处的烟雾一般,弥漫于天地之中。张养浩由茫茫烟雾,联想到历史的烽烟,“列国周齐秦汉楚”,多少改朝换代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可结果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是非成败转头空,那些逐鹿天下的人,最终都化为历史的尘埃,正如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无论成败,这些人带给老百姓的都只有苦难,所以他们注定不会在青史上留下美名。
带着一路仆仆风尘,张养浩终于到任。他废寝忘食地工作,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关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他走了,但是他鞠躬尽瘁为百姓的精神,以及同情人民疾苦的诗篇,却与山河同在。
1.请再写出两句同情百姓疾苦的诗词或名句。
2.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山坡羊·骊山怀古》,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1.示例: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2.提示:这两篇作品都是诗人由眼前景色联想到历史兴亡,最后发表对历史的精辟见解(大意相同即可)。
风、花、雪、月,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景物。其中的“雪”,更是牵动着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今天让我们来看看,在元曲中作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
元曲飘来一片雪
鲁 珉
冬景冬雪,不仅唐诗宋词里有,元曲里也有。可那个“冬”,不单单是白雪飘飘,晶莹剔透,也会有苍凉寒冷。或许,写满喜怒哀乐的“冬”,才是真实的。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这是白朴的《天净沙·冬》。读这首小令,让人仿佛置身于白雪飘飞的时节,静伫于河边山前的小茅屋,静静地享受着雪花轻抚。雪落无声,更是增添了孤村的寂寥,怎不叫人多了几分惆怅?
元曲大家马致远则不同。他曲中的冬天有雪,还是漫天飞雪,是带有喜气和喜色的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这是他的《寿阳曲·江天暮雪》第一句。梅花相映,大雪纷飞,是动感十足的画面。“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仅仅有雪还不够,还要添加灵魂。于是,画面里走进一位钓鱼人。他也是独钓的高人,在冬日的雪景里定格。
关汉卿在《大德歌·冬》中写道:“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身披长袍的他,隔窗望着纷纷飘落的雪。风急雪大,他只好掩上重重的木门,好将凛冽的风雪挡在门外。“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此时曲风突变,猛然看见那个临窗望雪的人,却是那样憔悴,孤独情深盼人归。而思念的人,定是夏去秋未回的亲人。
景元启并不是大家,可他的元曲《殿前欢·梅花》却能够让人耳目一新。“月如牙,早庭前疏影印窗纱。逃禅老笔应难画,别样清佳。”写冬不见冬,写雪无雪踪。
在元曲中《蟾宫曲》很少见,薛昂夫却写过一曲《蟾宫曲·雪》。薛昂夫的曲很优雅,他的代表作是《阳春白雪》,《太平乐府》也流传很广。“天仙碧玉琼瑶,点点扬花,片片鹅毛。”他把漫天飘飞的雪比喻成仙女撒下的晶莹美玉,似点点扬花,又似片片鹅毛,飘逸、灵动、妩媚,写得美艳奇绝。“一个饮羊羔红炉暖阁,一个冻骑驴野店溪桥,你自评跋,那个清高,那个粗豪?”曲风急下,写意转为写实,从天上回到人间,红炉、羊羔、毛驴皆是人间烟火,真是耐人寻味。
元曲里,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冬天。或是大美,或是孤冷,都是世间不可或缺的元素,共同构筑起这个洁白而又多彩的世界。(选自《潮州日报》,文章有删改)
1.文中写景元启一段可否删掉,为什么?
2.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1.不宜删掉。元曲大家笔下的雪别具情味,而像景元启这样的普通元曲作家笔下的雪同样迷人。这一段让文章更全面,更严谨。
2.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首段点题,总写元曲中的冬景冬雪“写满喜怒哀乐”;中间部分分别描述不同元曲作家笔下的雪景;末段升华主题,指出元曲“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冬天”,构筑起这个“洁白而又多彩的世界”。
王实甫与《西厢记》
王实甫(1260—1336),名德信,元朝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是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的作者。
《西厢记》讲述书生张珙(字君瑞)与相国家小姐崔莺莺二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它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体例,用了五本二十一折,令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就连文学巨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赞这部作品是“词藻警人,馀香满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