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作者: 胡善恩

融情于景中的“情”,指的是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情感,是作品的主旨;而“景”,则是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融情于景,也被称为情景交融,是指作者将情感巧妙地迁移到特定的景物上,借描绘景物来达到抒发感情的目的。梁衡的《壶口瀑布》一文,便是融情于景的典范之作。今天我们就以此文为例,学习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在梁衡的《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通过描绘壶口瀑布的壮观场景,抒发自己对黄河“性格”的赞美,歌颂了民族精神,让文章大气磅礴,请看以下两段选文——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节选自《壶口瀑布》)

仔细阅读选文我们能够看出,第一段选文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描写,第二部分是议论抒情。其中,第一部分文字对瀑布之水的描写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写“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写的是直接冲入壶口的最雄壮的主流;次写“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写的是龙槽边沿的支流;再写另一部分水,是“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则“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这些水“或钻石觅缝”“或淌过石板”“或被夹在石间”,写的是形态各异、从不同的路径流入的细流。正是这三个层次的描写,才共同绘就了一幅奇妙的工笔画。

在描绘景物时,作者融入了情感,他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一是将主观体验与客观景物相交融。如文章在描写黄河水时,大量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比如“翻个身再跌下去”“各自夺路而走”的描写,似写水又似写人。

二是在写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从“我突然陷入沉思”一句开始,文章便从以写景为主转向以议论为主。文章通过作者的沉思,引出对黄河“性格”的描绘,进而得出了第二段选文中“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认识,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精神,这样就使描写的景物有了灵魂。

融情于景,情以物迁,是指在抒发情感时,借助于景物,并抓住景物的特征,巧妙地将情感与景物融合,通过描绘景物的方式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景物特征,让景物更好地含情

我们精心选择特定的景物,努力寻找最合适、最贴切的词语来描绘景物,就能让景物含情。例如在《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抓住黄河在壶口骤然变窄的自然场景,通过描绘壶口的水跌落、粉碎、逃逸、回旋等场景,以及景物集海、河、瀑、泉、雾等于一体的特点,展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工笔画。在文中,作者把“撞”的情态写得细致而生动,从而更能体现出作者的惊叹、赞美之情。

二、运用感官描绘,让语言更好地寄情

用融情于景这种方法描绘景物,还要借助于人的各种感官,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来感受景物,以此来描绘景物的形态、味道、声响、质地、冷暖等特征。还是以《壶口瀑布》为例,作者描绘壶口瀑布,主要采用的是视觉描写,通过自己的所见来描绘壶口瀑布的特点。同时在文中还运用了听觉描写,如“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汩汩”“潺潺”“哀哀”三个词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瀑布的声音特点。

三、运用修辞绘景,让景物更好地融情

在写景中巧用修辞,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也能让景物更好地融聚情感。在《壶口瀑布》一文中,作者用了“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三个常用于写人的词语,描写壶口附近的河水,将水的流淌方式写成人的动作,使其一下子就带有了人的情感,甚至写出了人们遭遇困难时的心态,即有的人放弃,有的人则伺机而动。如果不运用拟人手法,即使对瀑布的描写再精细,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四、巧妙联想想象,让景物更好地赋情

联想和想象,能够让景物描写增加深度,从而延展景物描写的角度与范围。在写景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巧妙地将情感迁移到景物身上。在以上的两段选文中,作者观赏了黄河在壶口前的种种形态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作者由自然联想到人类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样与人的多种感情联系起来,文章的意蕴也顿时变得丰富起来。水的种种形态,不正是人生百态的象征吗?作者进而又自设一问:“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无须作答,哲理意味油然而生。

参观鲁迅纪念馆

一考生

从我小时候起,妈妈就爱带着我四处旅游、参观,目的是想让我多长见识,不但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但是,许多游览经历因为我当时年纪小,而记忆模糊。

记得大约六七年前,妈妈带我去过绍兴。那时我已经在小学的课本上知道鲁迅这位著名的作家了,而妈妈几乎一路都在激动地和我说着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我想,她应该是特别喜欢绍兴这个地方,因为那里有她所爱的鲁迅先生的纪念馆。

在我的记忆中,那只是一条普通的、具有江南特色的小街。街道并不宽,古老的白墙黑瓦,衬得那天空分外蓝。

随着人流涌动,我们来到鲁迅故居。入室即是书房,妈妈领着我上前仔仔细细地看那张书桌,书桌的右上角被人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地刻出了一个“早”字。我发现来这儿参观的人,大多是像妈妈那样带着孩子来的,家长多半都怀着一种期望,希望孩子能够感受到少年鲁迅的刻苦精神,好好学习,成就自己的美好未来。而我,在意的却是鲁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欢乐。

老式的房屋一向建造得迂回含蓄,只记得我们费了半天劲儿,直到我与妈妈都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才找到百草园的位置。这个园子并不大,我却绕着围墙认认真真地找了好几圈,也不见那人形的何首乌、酸甜的覆盆子。我在心里想:兴许是因为现在季节不对,那何首乌和覆盆子还没长出来吧?

如今的我,早已在课内和课外的许多书籍中,读到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事迹。不知不觉中,我竟深深地渴望能够再去一次鲁迅纪念馆。当我把想法说出来时,妈妈却十分惊讶:“前些年我不是已经带你去过了吗?”

我真想回到那年的夏天,真想再参观一次鲁迅纪念馆,真想再看一看那还没被时光磨平的“早”字,真想再认真地找一找何首乌和覆盆子,真想再走一次我还没认真经历过的道路……

这是一篇充满情趣的参观记。作者并没有被写作对象——鲁迅纪念馆里的内容所束缚,而是由着自己的内心认识与感受去展开联想,重点详写了自己懵懂童年时期的参观所见,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自己对鲁迅先生的认识也更加深刻,由此更加怀念那次的参观经历。这种处理方式,凸显出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反映出作者的独特匠心。在写法上,文章主体部分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多种方法描绘,让读者如临其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