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溪畔 蕴藏墨香
作者: 王子璁
于“晴空排鹤,诗情碧霄”的秋日,踏响古镇青石板上的跫音,徜徉在有着水乡诗意的鹧鸪溪畔。溪畔古木参天,水晶晶的鹧鸪溪一衣带水,缓缓地将一座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静静地环绕。这座有着仿砖雕门楼、粉墙黛瓦、飞檐上翘、呈“口”字形的建筑,就是闻名全国的刘氏嘉业堂藏书楼。
隔着几丈宽的小溪,似乎闻到了楼里的翰墨书香。楼主人是一位自小酷爱读书、买书、校书、写书、藏书的富家子弟,他秉承家族传统,潜心治学,对书痴迷得近乎“傻”,他就是刘承干。这位富家公子,对书情有独钟。20世纪初的南洋“瑰货骈集,人争趋之”,他却独步书肆,遍览群书,兼两载归,自是“有志于聚书”。在之后的时日,这位酷爱中国古籍的富家公子,面对社会的混乱和藏书的大量流失,他痛心疾首,萌发了“藏书”的念头。他斥巨资,购买无数典籍,连自己上海的寓所都无法容下如此多的书。在藏书“聚而旋散”的教训下,他又不惜重金在家乡小镇修筑藏书楼。
走进高悬皇帝御书“钦若嘉业”字样九龙金匾的藏书楼正厅“嘉业堂”,那用黄花梨定制的书橱、楠木特制的书箱、复衬夹板的书匣……足见主人藏书之考究,惜书、爱书之至。再看楼中之“希古楼”“黎光阁”“诗萃室”等藏书阁,可见主人之用心、专潜。然而这位富家公子并非等闲之辈,他对藏书有着更独到的见地。他对藏书的做法有如江南水乡,正如作家徐迟笔下那水晶晶的小镇,那水晶晶的鹧鸪溪流,水的灵动深深地烙印在刘承干的心中,上善若水,泽被万物。私人藏书并不是私人占有,而是让文化得以传承,他就有了以藏书泽被万世的举动。在他“生平嗜书,与世俗珠玉货财同”的成熟的藏书思想下,刻本得以流通。珍贵刻本也任人抄写,他不图回报,甚至将一些古籍赠送贤达。曾被鲁迅称为“傻公子”,而他的“傻”劲更是“水晶晶家乡”的骄傲!
他“守而不藏,藏以致用”,将嘉业堂藏书楼对外开放,各大典籍也由此流传于世。他的“私藏共用”,更是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雏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承干深知和平来之不易,又将大批藏书悉数捐赠给浙江图书馆,“馈为国有”成为一代佳话。刘承干的开明开放、大开大合,正是祖祖辈辈家乡人的共识,“水晶晶家乡”的墨香底蕴正是“水晶晶小镇”耕读传家、“水晶晶思想”的传承,更是创新。正因如此,才能让家乡诗书继世,传承千古。
当年富甲一方的公子在家乡鹧鸪溪畔修筑起这座传承忠孝、闲适雅致的精神家园,其内敛与张扬、传承与鼎新令后人遐思。刘承干于《嘉业堂藏书楼记》开篇即道:“吾浔为镇,在吴兴东南……由明以来,自成风尚。户习弦诵之音,家设文献之贵。簪缨世第,蓬荜名儒。相尚藏书,辉炳邑谋。”家乡小镇静谧雅致,作为水乡泽国,它内敛而富有,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藏书文化亦然,悄然盛行,与刘承干同时代的富商之后,也效仿刘承干,开始藏书,尽管历经数代,多有缺失,但也是小镇藏书精神的代表。如今我的家乡,越发重视藏书,区新图书馆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京杭大运河边建成,大批阅读爱好者络绎不绝地去图书馆借阅图书。圆融并包的新馆枕水悠悠运河畔,智能便捷的城市书房依偎于水乡的宁静角落,这又何尝不是藏书文化的传承呢?
书楼依然怀抱在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江南园林之中,岁月的沧桑,世事的艰难不过是水晶晶鹧鸪溪中微微泛起的波纹。书楼中的翰墨书香依然氤氲着水晶晶的江南小镇,书香萦怀,恬淡悠远。
指导教师: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