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界定,循“义”论文

作者: 林承恩

精准界定,循“义”论文 0

一般而言,规范的考场论述文写作应当以“层进式”结构铺排,行文应包括多个清晰且递进的层次:观点直陈、概念阐释、价值判断、因果追溯、现实观照、困境化解、质疑思辨、论点收束。“名正则言顺”,概念阐释作为审题与论述的第一步,着力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准确的界定能为后文的推进蓄势张本。由此可见,文章论辩,概念当先,精准的概念阐释是论述文写作的起点,是夯实思维的基石。

如何在行文开篇准确清晰地界定概念?我们不妨聚焦2023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锚定需要阐释的核心概念“好故事”,从优秀范例中建构策略,深入学习写作之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一、拆词添补:论得“清”

概念是人类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群体事物中提取出的反映本质属性的思维单位,具有抽象性、模糊性、丰富性的特点。严格意义上说,精准的概念阐释需要针对核心概念,以“下定义”的方式进行。但在考场写作中,因知识能力所限,我们往往难以依据逻辑学的规范要求,采用“种差+属概念”的形式,精确地对事物本质特征作出概括。而试题中的核心概念常常是多音节的复合词,因此,不妨将概念先做拆分,并添补合适的定语构成系列下位的偏正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再对新词分别展开阐释,进而形成具体的、不同的义项,条分缕析,将概念诠释得清楚、了然。以高分作文片段为例:

“好故事”即出于好意的故事、以好传颂的故事、为好而构建的故事和好韵长存的故事。第一个“好”指品质,它是精心构思与打磨的产物,“好”是故事灵魂所在;第二个“好”是口碑,能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以良好的口耳相传为媒介,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第三个“好”指起源,它往往源于创作者对现实的反映与对生活哲理的提炼,蕴含美好愿景与深刻寓旨;第四个“好”是生命力,好故事如同不朽的艺术品,无论岁月更迭,“好”的力量始终持续地在心中回响,激发新的思考与感悟。

这段写作可谓别出心裁,作者分割语素,将“好故事”一词拆开,锚定“故事”一词,逐层阐释“好”的四重含义,清楚论述了“好故事”的向度及内涵,义项清晰,阐释到位。

句式支架:A是(  )的A1、(  )的A2、(  )的A3……A1指……,A2指……,A3指……

二、多维扩充:论得“丰”

在论述文写作中,我们追求的概念阐释并非以干瘪单薄的寥寥数语来一言以蔽之,而是要能切中概念的本质来展开饱满翔实的论证,以期论得丰厚、完整。与其仅仅围着概念、内涵打转,不如将概念与外界相关性的存在进行联结,引向可触及的外延,进行多角度的属性分析,打造立体层次感,让阐释从单薄走向丰赡。具体可见以下优秀作文片段:

以我之见,“好故事”是指能深刻影响个体心灵、促进社会沟通,以及展现和塑造民族文化与精神风貌的叙事上品。(意义作用)

它源于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成因起源)

我所说的“好故事”并非指表层浅薄的信息传递或娱乐消遣,而是指深刻探触灵魂、直抵人心最柔软或最坚韧之地的艺术形式。(程度水平)

对个体而言,它是关于爱、勇气、成长与蜕变的温馨篇章;论及社会群体,则是探讨揭示现实、传承文化、强化民族认同的严肃佳作。(对象范围)

以句为单位来梳理上面语段的内部层次,不难发现作者按照“影响”“成因”“程度”“范围”四个维度展开,将“好故事”界定为“叙事上品”“艺术形式”“温馨篇章”“严肃佳作”等属性概念,让核心概念“好故事”有了更具体、丰满的承载对象。

句式支架:A是[影响][成因][程度][范围]……

①影响:A是能……

②成因:A是一种因……而……

③程度:A有……之分,我这里所说的A是指……

④范围:对……而言/在……,A是……;对……而言/在……,A是……

三、概念辨析:论得“深”

除了简单正向的界定,在概念阐释时还可以向外引入相似或矛盾的概念进行比较。对相关、相对或相反概念加以甄别,借助“否肯定句式”来辨析不同概念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差异与矛盾,防止由于错解概念而导致观点褊狭,进而突显“这一个”概念的本质属性。由此,让概念从“切准”走向“深入”,让论证说理更深刻,更具思辨色彩。以如下三句为例:

①“好故事”是篇章范本。

②“好故事”并非瞎扯胡诌,抑或是叙事成品,而是篇章范本,更是精品杰作。

③“好故事”并非胡编乱造、陈词滥调的瞎扯胡诌,抑或是庸俗浅薄、毫无新意的叙事成品;而是匠心独运、激发共鸣的篇章范本,更是启迪智慧、予人力量的精品杰作。

在文句①的基础上,文句②引入与核心概念“好故事”截然对立的反义词“瞎扯胡诌”、中性近义词“叙事成品”和褒义近义词“篇章范本”“精品杰作”,使用先否定、后肯定的“否肯定句式”,厘清易混淆的模糊认识,实现概念阐释的升格进阶;文句③则在引入的新概念前添加表示态度、观点的修饰语,突显概念的本质特征,使得说理深刻、思辨透彻。

句式支架:A并非(  )的反义V,抑或是(  )的贬义a,而是(  )的褒义a。

四、学理表达:论得“妙”

论述文重在“说理”,写作中要将“理”说得充分。然而现实的沉疴是,许多人在写作时,容易将“自圆其说”的概念界定降格为“自说自话”的拉家常。因此,不如将“自说自话”置换为“大咖”定义,循着“专家学者怎么说”的思维路径,将众所周知的寓言哲理、神话传说、典故逸闻、公案佳话、电影桥段简练化,再纳入文句,形成具有学理性的专有名词,以学理包装概念,让概念阐释更权威、精妙。如以下高分作文片段:

“好故事”作为意蕴深广的叙事形式,是个人成长的拔节点,也是民族形象的修复站。在“奶头乐理论”所描绘的泛娱乐化的信息环境中,“好故事”以其独特的温度与力量,成为唤醒“工具理性”之下沉睡人文精神的号角,实现个体心灵的触动与智慧的启迪。与此同时,“好故事”具备“破窗效应”的反向力量以修复社会的裂痕,是悬于人类精神天空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既警醒又激励,引领我们在故事的共鸣中,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美善。

这段文字高妙地嵌入学理术语,借助布热津斯基的“奶头乐理论”点明世风不古,又以“工具理性”“破窗效应”等学理术语反向揭示出“好故事”具备唤醒人文精神、修复社会裂痕的功用,是予人危机意识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行文运用科学的原理、学者的理念来审视庞杂的社会现象,透过现象提炼本质,依据学理术语展开“硬核”界定,进而增强概念阐释的力度。

参考术语:芝诺圆圈、平庸之恶、罗生门、附近的消失、信息茧房、沉默的大多数……

值得注意的是,借助权威要避免“诉诸权威”的谬误。写作时应该对术语名词进行深思考、慎选取,要在深入理解、把握内涵的基础上就题写题、合理入文,切忌生搬硬套、堆砌术语,不可因乱用、滥用而走向极端。

学者徐贲在《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中直笔论道:“具有说服力的说理必须遵守清楚定义和概念准确的原则,否则……就不可能起到说服别人的作用。”由此可知,唯有循“义”论文,才能使行文更具有“说服力”。在具体实操中,必须锚定核心概念,通过拆词添补来论得“清”,依靠多维扩充来论得“丰”,借助概念辨析来论得“深”,加持学理表达来论得“妙”。

文无定法,但有规律。上述策略仅为“概念阐释”段写作提供一个思考路径,日常学习中应借助自觉的训练,将显性的策略化为内隐的心智技能,由“术”向“道”过渡,不断掘进对概念理解的深度,增加论述文的思维含量,提高表达质量,让语文素养真正落地生花。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