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

作者: 陈煌煌

历史的温度 0

本期栏目特约主持:郑可菜(浙江省温州中学语文教师,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郑可菜名师网络工作室主持人)

【时事速递】

2024年9月28日,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宣布将代表中国内地报名竞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影片导演、制片人方励在博文中写道:“希望世界听到这个82年前的中国故事。”

电影讲述了一段被遗忘的历史:1942年10月,载有1816名英国战俘的日本运输船“里斯本丸号”被美军鱼雷击中,船体受损下沉。被日军封锁船舱的英军战俘破舱逃生,却又被日军射杀。随着船只沉没,幸存者落入汪洋,苦苦求生。危难之际,附近的中国渔民不顾个人安危,划着舢板打捞起了384名奄奄一息的战俘。尽管如此,仍有828条生命和“里斯本丸号”一起沉入了海底。半个多世纪后,导演方励通过近十年的艰辛探索,终将这段“沉默”的历史呈现于银幕之上。‌

【素材精粹】

1 方励:为打捞历史倾家荡产

2014年,在浙江舟山东极岛拍摄电影《后会无期》期间,方励偶然从当地渔民口中听闻了“里斯本丸号”,一个传奇却被世人遗忘82年的故事。好奇心使他踏上了探寻沉船之旅。

作为一名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理工男”,方励率领海洋科技团队开始了“里斯本丸号”的勘测工作。历经八载春秋,方励不仅成功定位到沉船遗骸,还辗转多国寻访了380个家庭,包括事件的亲历者及其后代,用影像将这段真实又充满戏剧性的历史重新“打捞上岸”。随着访谈的深入,方励被那些鲜活的生命与深沉的情感深深触动,从起初仅希望让世人知晓此事,逐渐转变为记录一场搜集人类记忆与情感的漫长旅程。

为了完成创作、探寻历史,方励不惜倾尽所有,先后变卖三套房产,负债千万,而他从未萌生退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方励多次强调,拍摄《里斯本丸沉没》是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我认真想过,我不干谁干?懂得海底成像搜索调查又懂电影的人,除了我没别人了。……所以我一直对自己说,活该你干,不干,你就是历史罪人。”

在《里斯本丸沉没》中,方励在创作者、拍摄者与参与者等多重身份间游走,其创作历程本身构成了影片的核心叙事脉络,但电影并非导演个人创作的成果展。综观整部影片,方励的叙述与采访始终保持着克制与客观,尽量以一种中立的姿态探寻历史真相。这不仅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敬畏,也体现了他面对历史题材时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艺术使命。

“里斯本丸号”不是方励的起点,早在2002年他便成功打捞出大连“5·7”空难中掉落在海里的黑匣子。“里斯本丸号”也不是方励的终点,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寻找失踪的马航MH370。方励说:“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但这件事我是不会放弃的,只要没有人找到,我就一定会去找。”

如今,71岁的方励依旧言辞激昂,充满活力,其超常的精力仿佛是与生俱来的天赋。多年来,他保持着每天仅睡4小时的习惯,白天致力于科研,夜晚则投身于电影制作。除了作为科学家和电影人的专业素养,深沉的社会责任感更是他不断前行的强大情感动力。方励说:“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就觉得远方的事情跟我有关。这是一种特别本能的冲动。可能是从前的世界太逼仄了,就习惯把脖子伸长一圈看外面。”

适用话题:①探寻历史;②社会责任;③探索求真;④执着坚忍

2 王笛:穿越历史迷雾,最终抵达自己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位历史学家都是勇敢的航行者,他们手持知识罗盘,驾驶智慧之舟,穿越时间的迷雾,探寻过往的真相。王笛,在当代中国史学界享有盛誉的学者,正是这样一位航行者。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引领我们深入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王笛的研究领域广泛,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到城市生活史,从宏观的历史趋势分析到微观的社会史研究,他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阐述。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对四川茶馆文化的深入研究,不仅填补了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更让世人通过这一小小的社会窗口,窥见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让读者在品味一杯茶的同时,也品味到了历史的醇厚与深邃。

不同于大多数学者,王笛强调历史研究应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感受,认为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舞台,更是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共同编织的画卷。这种人文关怀,使得他的著作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温度和情感的叙事。

此外,王笛还是一位积极推动历史普及的学者。他深知,历史不应是学术殿堂中的孤芳自赏,而应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因此,他尝试带着历史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各类讲座论坛,通过生动的演讲和深入浅出的解析,将复杂的学术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激发公众对历史的兴趣与思考。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王笛的研究、著作以及推动历史普及的努力,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历史、理解现实的独特视角。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历史不是静止的尘埃,而是活生生的经验;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塑造未来的关键。

适用话题:①历史研究;②历史普及;③历史与未来

3 刘国杨:用短视频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历史绵延不绝,无数秘密与情感被镌刻于古迹与诗篇之中,等待着后人的探索与解读。一位名叫刘国杨的“90后”导游便热忱地投身于这场探索发现之旅中。

“上官婉儿的墓志揭露了哪些秘密?”“李商隐的《锦瑟》传达了何种情感?”自2020年起,凭借对历史的兴趣与热爱,刘国杨开始尝试拍摄线上讲解的短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刘国杨的发现之旅”,将一个个历史文化故事娓娓道来。截至目前,他已发布450余条短视频,其中“唐诗之旅”系列更是达到了2亿的播放量。站在郑国渠遗址,讲述郑国渠的开凿历史;在滕王阁前,逐句解析《滕王阁序》的韵味;在白园中,用诗作串起白居易的生平经历……每一个场景,都仿佛穿越时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

除了线上讲解,刘国杨依然坚持一线带团,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雁塔和小雁塔等文化地标,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还组建了一支20多人的线下导游团队,致力于提升导游的专业性和社会认同感。在他看来,导游不只是一份职业,更承担着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

2022年,刘国杨受邀在陕西科技大学开设通识课——“行走中的博物馆”。他将自己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分享给学生们,激发他们对文博的热情。如今,随着暑期研学热、博物馆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孩子来到刘国杨的团队聆听讲解。他深知,每一次讲解都可能点燃一个孩子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适用话题:①传播历史;②责任担当;③青年;④兴趣与热爱

4 潘守卫:扎根老城,挖掘历史故事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作为南宋皇城遗址的所在地,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积淀。一位名叫潘守卫的文化特派员就扎根于此,在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上,成为用脚丈量历史、用心讲述故事的守护者。

自十多年前起,潘守卫便潜心研究南宋文化,查阅大量文献,实地考察探访,发现了这片土地上许多被遗忘的历史故事。他曾比对过南宋京城图与现代杭州地图,跑遍了整个上城区,俨然成了这片坊巷的“百晓生”。在很多人眼中,他就像一本“移动的史书”,随时都能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成为文化特派员后,他更是将这份热爱融入了日常工作中,继续用“讲历史故事”的方式,让驻地群众和游客们深入了解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韵味。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杭州城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区域。”潘守卫深情地说,“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这段历史。作为文化特派员,我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增强他们的乡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然而,潘守卫的工作远不止于此。他深知,历史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述,而需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于是,他将研究触角延伸到了二十三坊巷一带,这里是南宋皇城遗址的核心保护区,也是杭州城里最具烟火气的区域之一。在二十三坊巷文化提升工作中,潘守卫致力于在保留烟火气的同时,提升整体环境,展现文化韵味。他积极参与项目推进会,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建议在项目实施中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

此外,潘守卫还曾担任过五届南宋文化节的总策划和总导演。他认为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复古,而是需要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此,在每一届南宋文化节上,他都重点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推广城市坊巷文化和城市记忆,让更多人感受到南宋历史文化的魅力。

凭借着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对传播历史文化的责任,他用自己的行动将南宋皇城的历史文化转化为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体验,让更多的人感受历史的魅力与文化的韵味。潘守卫的工作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挖掘与讲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适用话题:①讲述历史;②责任担当;③文化自信;④文化传承

【佳句采撷】

1.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习近平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李世民

3.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魏    源

4.历史是严峻的。历史并不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古    华

5.只要我们都尊重历史,就一定能够得到真理。 ——廖沫沙

6.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路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

——[英]大卫·休谟

7.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法]维克多·雨果

8.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苏联]列宁

9.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俄]车尔尼雪夫斯基

10.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德]雅斯贝尔斯

11.历史是彷徨者的向导。 ——[英]阿克顿

12.撰写历史是摆脱过去的一种方式。 ——[德]歌   德

13.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德]黑格尔

【运用示例】

历史,如同一座宝库,蕴藏着人类文明的智慧与经验,也记录着无数兴衰更替与悲欢离合。历史,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的辉煌与阴暗,也预示着未来的可能与挑战。我们该如何认识历史,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问题,它关乎着我们的身份认同、思维方式、文化传承以及未来走向。

(简评:开门见山,语言精准,富有表现力。运用比喻和整句阐述历史之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紧接着点明文章的核心论点“如何认识历史”及其重要性。)

历史不仅仅是国家民族兴衰、王侯将相风云的壮阔篇章,它更深深镌刻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轨迹之中。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将“二战”时期“里斯本丸号”沉船的真相带入公众视野,激发了人们对战争、人性、国际关系等宏大话题的深刻思考。但不同于一般历史纪录片的是,导演方励历经八载艰辛,从深海中打捞起的,不仅仅是沉船的残骸,更是1816个生命及其家庭背后那些鲜为人知却温暖真实的历史记忆。正如历史学家王笛所言:“从宏大回归日常,用记录对抗遗忘。”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聚焦于个体的生命体验,我们最终收获的是一种生活哲学,一种面向未来的思考工具。

(简评:以否定的表达方式呈现对历史较为独特的见解,不落窠臼,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材料运用上,选择电影《里斯本丸沉没》作为主要材料进行分析,引用历史学家王笛的言论进一步阐述历史之于个人的现实意义。)

历史并非尘封于过往的遥远回响,也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在象牙塔内的孤独探索,许多普通人同样怀揣着对历史的浓厚兴趣与深切热爱,积极发掘身边的历史片段,进而成为历史的守护者与传播者。作为“理工男”的方励就笑称自己“抢了历史学家的活”,而“90后”导游刘国杨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传播历史的意义与价值。系列短视频“刘国杨的发现之旅”将一个个历史文化故事娓娓道来,让古代诗词与文物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刘国杨的行动不仅是对历史的探索与解读,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引领着更多人在历史的海洋中汲取智慧与力量。

(简评:观点句呼应上一段的开头,从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转向普通人对历史的认识和行动,对历史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素材上先略写上文出现过的素材,再较为详细地分析刘国杨的事迹,详略得当,有力地论证了普通人也可以守护、传播历史的观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