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知易行难,追求知行合一

作者: 寿欣怡

悦纳知易行难,追求知行合一0

自明代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起,知行合一便成为后世国人行事的准则之一。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发现知易行难。

我们不必为知易行难内耗而抑郁,只需正道直行,不懈追求知行合一。在丹尼尔·凯斯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中,主人公曾希望自己能够掌握世上的所有知识,但在实践中,他发现“这完全是天方夜谭”,于是他说:“我只希望我能认识到知识的存在,领略其中的一小部分。”同样地,知行合一已经是人目前所能达到的在知行方面的最高境界,即将步入至善,成为圣人,但历史上又出现过多少位圣人?在实际生活中,知识的来源总是纯净的,一如杜甫所言“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在运用知识、完成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受到四面八方的影响。知识是人千千万万次实践后得出的结论。但作为个人实践的行为,具有首发性,我们进行的第一次实践,如何能与千万实践之结论对比?为此,我们无须为知易行难而惭愧,我们还有机会去进行千千万万次实践,去实现知行合一。

古人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诚然,知行合一能够塑造人的高尚品性,但盲目追求知行合一就会死板僵化,看似为“圣”,实则是被禁锢的“空心人”。我们大可以给自己一些容错空间,以“我知”塑“我行”,而非以“人知”强迫自己进入他人塑造的躯壳。这也就是说,追求知行合一,首先要接受自己,让自己的本心去接受认识,悦纳知易行难。

悦纳知易行难只是用以增强自信,而非“躺平摆烂”的借口。纵观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谁人不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然总有人骄奢淫逸,忘乎所以,终至亡国。此诚为知行不一之严重后果。反观“贞观之治”,大可归功于李世民知“以人为镜”之重要性且付诸实践,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作为中华民族处世良方,万不可一笑而过。

纵然知易行难,仍有千千万万青年人为毕生理想而不懈追求,知与行的合一,始终贯穿青年逐梦的全过程。知,是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对理想的认识;行,是实践,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外化。知行合一,便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引领,去实现行动的达成。

小说家石黑一雄曾言:“我认为人的一生中总会有某个时刻,需要坚守自己的决定。一个说‘这就是我,这就是我的选择’的时刻。”直到那一刻的到来,我们始终在追寻知行合一,并且将一直追求,而在此过程中,不必为知易行难感到灰心,因为人生漫漫,骄阳正好。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而准确。标题用对仗格式清晰地表达了全文核心观点。既点出了对文本中的中心观点“知行合一”的态度,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材料语段中关键词语“知易行难”的立场,审题准确凝练。剥笋式深挖原因,彰显深刻的思想和清晰的结构。论述时再次将自己的观点用转折的句式予以了表述:“我们不必为知易行难内耗而抑郁,只需正道直行,不懈追求知行合一。”接下来用名言解释了“知易行难”的原因,分析为何要“悦纳知易行难”。其后过渡到“追求知行合一”的表述上,并用例证表达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强调知行合一是有志青年一直为之奋斗的方向。最后用石黑一雄的名言收束全文,再次点明观点。全文文字优美,展示了作者丰厚的积累。事例、名言信手拈来、恰到好处。说理有层次,一些“路标词”清晰地呈现了写作思路。

点评教师:马云翔

(本文得分:56.5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