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以奠基,行远以致知
作者: 周益帆
明代学者焦竑评价知行合一说为“根本之学,有实见也”。诚哉斯言,古人常视知行合一为至道,然观乎现世,人们又常困囿于两者之间的落差,从而使行的热情与动力消弭了。在所谓知易行难的当下,窃以为,吾侪当求知以奠基,行远以致知。
知行合一之说实质上是为了预防人们内心与行为的脱节,落入知行不相称的道德落差之困境、自我之囹圄。它是王阳明针对“程朱理学”格物的抽象性与不可行性的突破,是他“龙场悟道”的思想至高之地。因而说知易行难之论断,或许便是未充分沉潜以后的肤浅抱怨,是对自己缺乏执行力以及精神动力的可耻推脱。
我们只有透过“知易”的喧哗表象窥见真理,方能为“行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鲍勃曾言:“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被雨淋湿的人,只能抓住事物表层的、眼前的联系,而忽略其中的本质联系。同样,“知易”产生的原因有极大的可能便是缺乏深度思考与沉潜精神,自以为得其实,实则肤浅至极。苏轼夜泊石钟山,见其一,便“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却不知后人亦笑他之浅薄。雪莱亦言,“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知易”的错误认知束缚了我们,所以我们走得更艰难。
行是知行合一论中的重要环节。有知无行,无以化形变世,枉费满身惊艳才华。且看塔拉·韦斯特弗,她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披星戴月从垃圾场中蜕变为哈佛学者;且看黑塞陷于生活与精神的双重困境,通过《悉达多》的写作摆脱桎梏,瓦稣迪瓦与悉达多的圆满便象征他的世界如诗如歌。行能化人,行能变世,行能让我们止于至善。因此,“行”是我们前行路中的必经之点,是我们突破自己的康衢。
行之难并非不可克服。“涓流虽寡,浸成江河;爝火虽微,卒能燎原。”怕什么真理无穷?怕什么路无尽头?只要我们跳出对个体力量绵薄的悲观否定,打破现实的枷锁,只是向心而行,便终会穿过荆棘,迎来鲜花盛开之盛境,抵达人生至境。
推开现实的大门,浮躁之风盛行,古仁人的学说与精神也许正在被遗忘,娱乐至死之风甚嚣尘上。人们不愿意细致认知事物,追求表层的“认识”,更谈不上认真实践,陷入知行两难困境,永远无法接近真理。面对如此困境,青年更当携知行合一之风入世,以己之行践行真理,拒绝成为古斯塔夫·勒庞笔下的“乌合之众”。
“生命久如暗室,不妨碍我明写春诗。”求知以奠基,行远以致知,知行合一,展鲲鹏之志,万里翱翔,以此为归。
【点评】 本文观点鲜明,结构清晰,文采斐然,思想深刻。从结构上看,作者从材料关键词“知行合一”“落差”“知易”“行难”出发,首先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是其思想至高之地,再从主观上分析知易行难的根本原因,接着阐述如何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最后在批驳不正之风时分析原因。结尾部分整句的使用铿锵有力,紧扣题意的同时彰显语言张力。论证时横向找原因,纵向批现实,思维步步进阶,从全文来看,论证有力,运用了丰富贴切、不落俗套的论据,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语言灵活丰富,高级词自由穿插,彰显作者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除此之外,作者“路标意识”很强,能让改卷老师“秒懂”每段写作内容,这也是考场作文中考生应有的意识。
点评教师:姚尚春
(本文得分:5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