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诗和远方”

作者: 李旭琪

寻找“诗和远方”  0

【时事速递】

2024年11月24日,中华古典诗词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巨星陨落,各大媒体报道了该则令人扼腕的消息。社交媒体上,哀悼之情如潮水般汹涌,人们纷纷转载或发文致敬这位“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叶嘉莹先生,不仅是《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之一,更是将一生柔情与坚韧编织进古典诗词经纬之中的传奇女性。她的一生,虽历经风雨坎坷,却始终怀揣诗心,眺望远方。

如今,叶嘉莹先生已然化作天边最温柔的那抹云,但她留下的诗词芬芳,将永远滋润着后来者,继续在这条风雅之路上,寻觅、传承、绽放。

【概念阐释】

“诗和远方”一词最早出自音乐人高晓松创作的文章,他写道:“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由此,“诗和远方”一词开始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

“诗”,本义是把心中的思想表达出来的语言,后比喻美妙而富于生活情趣或能引发人强烈感情的事物,在这里与“苟且”相对。而“远方”则是人们内心一直向往却又未曾到达的那片净土,和“眼前”相反,它可以是未来,是向往,或者理想。“诗”与“远方”的组合,共同喻指理想的生活。

【素材精粹】

‌1 叶嘉莹:苦难人生中的诗意绽放

1924年,叶嘉莹生于北京书香门第,她自幼便沉浸于古诗词的绮丽世界之中,直至垂暮之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初读纳兰容若《饮水词》中那句“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时的心潮澎湃。“昏鸦”二字,仿佛绘尽了世间无限的苍凉,又似冥冥之中,预示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这是叶嘉莹曾假托恩师顾随先生说过的话。确实,面对苦难,叶嘉莹从没有选择逃避,也未曾放弃过心中之“诗”。

17岁那年,叶嘉莹的母亲在一次术后感染中不幸离世。其时正值抗日战争,她的父亲叶廷元在外地工作,叶嘉莹和两个弟弟寄居叔父家,刚经历丧母之痛又备尝亲人离散的艰辛。叶嘉莹写了《哭母诗八首》,其中第六首说:“本是明珠掌上身,于今憔悴委泥尘。凄凉莫怨无人问,剪纸招魂诉母亲。”从掌上明珠到憔悴委尘,叶嘉莹不只失去情感上的依托,还不得不直面现实生活的离乱与困顿,此时只剩古典诗词长久伴随。

颠沛流离中,叶嘉莹最快乐的日子莫过于听恩师顾随的诗词课,在那段岁月里,她记下厚厚的八本笔记,后来即使漂泊到大洋彼岸,她依然随身携带。

1948年结婚后,叶嘉莹随爱人迁居台湾。第二年,丈夫赵钟荪先生因“思想原因”被捕。1949年冬,叶嘉莹和仅三个月大的长女也被关了起来。她如同随风迁转、远离家乡的蓬草,在无枝可依时遭逢莫名的祸患。同事避之不及,亲友搭救无门,但她仍旧没有放弃写诗。后来丈夫出狱,性情古怪,小则吵骂,大则动手,叶嘉莹一边照顾着两个幼小的女儿,一边照顾着年迈的父亲。爱情于她而言,只是奢望,但生活的扁舟只要能够正常航行,哪怕破旧些也能忍受。

诗词始终是叶嘉莹忠实的伙伴,后来她去往美国教学,不得不用英文教学中国古典诗词,随着英语词汇量的丰厚,她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再后来,她去往加拿大,不到半年就获得成为终身教授的名额。

漂泊流离数十载。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双双因为车祸去世,她强忍悲痛写下10首《哭女诗》。在1978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彼时54岁的叶嘉莹独自穿过温哥华市郊的树林给祖国寄信,希望回国教书,这是她与命运最后、最坚决的抗争。叶嘉莹说:“结婚不是我的选择,去台湾不是我的选择,去美国也不是我的选择,留在加拿大温哥华同样不是我选的,这是命运。只有回国来教书,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皇天不负有心人,1979年,叶嘉莹终于得以回国任教。她说:“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用处,也就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在叶嘉莹眼中,无论是四时自然变化,还是相思离别愁绪,都可以转化为诗词的意境。人生需要一颗“诗心”,才能够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叶嘉莹的一生,是苦难与诗意交织的一生,她于苦难中寻觅诗意,用诗词照亮前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水月花香无处不在,但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重要的是入眼入心。

适用话题:①现实与理想;②心向远方;③逆境成长;④女性风采;⑤坚守初心

2 麦子奶奶: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

一位来自河南安阳的60多岁农村老人,在作家大冰的直播间里,用她质朴无华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令人动容的生活画卷。这位老人,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麦子奶奶”,她以一句“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的简单表述,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引发无数网友的共鸣。

麦子奶奶的故事,始于那片她耕耘了大半生的麦田。在中原大地之上,她像无数普通的农民一样,年复一年地播种、浇水、施肥,期待金黄麦浪翻滚。然而,与常人不同的是,麦子奶奶心中藏着一个不凡的梦想——在种完麦子后,她要骑上自己的三轮车,带上仅有的5000元钱,南下看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甚至计划在云南西双版纳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这个梦想,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轻而易举,但对于一位年逾六旬、常年生活在农村的老人而言,却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决心。她没有豪华的旅行装备,没有详尽的旅行计划,远方路途更是充满未知与挑战。但正是这份简单与纯粹,让麦子奶奶的梦想显得尤为珍贵。

“种完麦子”是“出发”的前提,更是一种责任。

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下,麦子奶奶的大半生困囿于农村这片“责任田”,与土地有着“难舍难分”的感情。许是因为麦子奶奶葆有一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生存情怀,只有尽到“麦子种到地里了”的责任后,她才能安心出发。

“我就往南走”是“梦想”的方向,更是一种勇敢。麦子奶奶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旅行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梦想、勇气与自由的故事。作家王小波曾说:“生活,就是个缓慢受捶的过程。”但麦子奶奶不同,她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诗意地栖居”。

的确,只要想“往南走”,任何时候出发都不算晚,年龄不是阻挡梦想的绊脚石,物资匮乏也无法束缚渴望自由的心。

人生,恍若麦田几度金黄地轮回,不过数十次麦浪翻滚的瞬息。或许,我们只需鼓足勇气,跨越那自设的“舒适区”或“枷锁区”,大胆找寻人生的其他可能性。而这趟旅程,只需“一辆三轮车、一个帐篷和积攒几十年的勇气……”

适用话题:①诗和远方;②现实与理想;③追梦;④勇气;⑤走出“枷锁区”

3 电影《出走的决心》:在公路的尽头,寻找诗和远方

2024年9月,电影《出走的决心》在全国范围内上映,迅速引发广泛关注。该片自豆瓣平台开分以来,便以8.6分的成绩,荣登2024年国产电影剧情片评分榜首。

电影《出走的决心》的主人公原型是来自河南郑州的五十岁阿姨苏敏,她曾因自驾游而轰动一时,《纽约时报》更是赞誉她为“无所畏惧的公路旅行者”。如今这部影片的推出,无疑是对苏敏阿姨的再次致敬,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勇敢的女性。

电影讲述了女主角李红在经历半生家庭操劳和情感压抑后,勇敢地选择“出走”,踏上了一段追寻自由、寻找自我的公路之旅。

李红的一生,似乎都在为家庭奔忙。她勤劳持家,默默承受着丈夫的冷漠和打压,同时还要为女儿的成长和教育,甚至外孙的抚养倾注心血。在长期压抑下,李红的精神逐渐崩溃,在一次与丈夫的激烈争执中,万念俱灰的她将刀刺向了胸口。李红饰演者咏梅在采访中说道:“李红就是千千万万女性的一个缩影,她的前半生一直被身份、家庭所压制,处于一种没有自我的状态,直到她最后决定出走的那一刻。”

正如电影的英文片名“Like a Rolling Stone”(像一块滚动的石头),苏敏也好,李红也罢,他们身上都有摇滚的一面,有行动力,敢于冲破。导演尹丽川说,这个片名是电影精神上的核心和本质——对不公平的反抗和对自我的找寻。

影片中的李红,从一开始的迷茫和困惑,到后来的坚定和勇敢,她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在自驾游的过程中,她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彼此的故事,互相支持和鼓励,甚至还学会了发布旅行Vlog和开启旅行直播。而现实中,苏敏在网络平台上的粉丝量已超500万,她也因此成为了一名旅行博主。的确,人生不是只有一种活法,勇于追寻,我们将会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影片的最后,在李红出走后从未联系过她的丈夫,拨通了她的电话,只为讨要因为绑定他的银行卡而扣除的高速费。挂了电话,她从车上拔出那张ETC卡,用尽全身气力从山顶抛下,然后驾驶着她那台小小的汽车,消失在公路的尽头。

出席电影首映礼的苏敏热泪盈眶:“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如果当时没有下定出走的决心,可能她会继续以这种方式度过漫长、百无聊赖的大半生。庆幸的是,她走出来了。

2024年,苏敏和丈夫经过调解,签订离婚协议。离家出走四年多,她终于买断自由。

是啊,那不停歇地滚动的石头,岂会轻易让青苔攀附?远方,始终静静地守候在那里,正如影片中的台词:“不可能所有的路都封着,山路、野路,总有路。”它们无一不引领着我们迈向那片辽远的天地。

有时,只需鼓足勇气,勇敢地再迈出一步,你便会发现,前方已然有自由的风,温柔地拂过心田。

适用话题:①现实与理想;②诗和远方;③追梦;④勇气;⑤女性独立;⑥自我价值

【佳句采撷】

1.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

2.未来的路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季羡林

3.远方有多远?请你,请你告诉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答应,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 ——三毛

4.原来,自由的后面也要有一种不变的依恋,才能成为真正的自由。

——席慕蓉

5.没有上天的云梯也就算了吧,但不能没有拥抱月亮的手臂。

——刘墉

6.现在我握着方向盘,就好像能左右我自己命运似的。

——电影《出走的决心》台词

7.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德]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佳作片段】

此心安处是桃源(节选)

◎林    丹

浙江省龙泉中学高三(6)班

“诗和远方”的核心是对心中理想生活的追求,正如荷尔德林所言:“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人们在“充满劳绩”的生活中重新省视生活本身,寻找更积极的主体意义。

(简评:对核心概念的阐释融入了荷尔德林的名言,指出生活的本质是“充满劳绩”的,但仍需寻找积极意义。)

人类之所以前赴后继地探寻诗和远方,是由于社会与个人的双重因素。一是外部社会的压力,让个体急需寻找情绪的宣泄口。二是个体本身就怀有对精神价值的追求,尤其是在每个人步履匆匆无暇他顾的当下,又有谁不向往思特里克兰德义无反顾地出逃,不渴望《空谷幽兰》中隐士们的超脱?因此诗和远方的回响能一次次叩响我们的心弦,我们可以在撒哈拉沙漠中随三毛去流浪,可以目睹奥德修斯的骄傲与荣光,在“生活的苟且”中安放我们无枝可栖的疲惫心灵。

(简评: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人们急于探寻“诗和远方”的原因并指出其作用。几个反问句的使用强调了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渴望,语气强烈。几处素材使用妥帖得当,增添文采。)

但是,追求“诗和远方”的桃源并不意味着盲目地与世隔绝,更不意味着虚无缥缈地自我感动。相反,对于真正的“诗和远方”的追寻是将那份生命的悸动传播给更多的人,让自己成为诗意的光。有如“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的叶嘉莹一般,在苦难的旅途中仍展现弱德之美,吸引一代代学子投身古典诗词研究;又如电影《出走的决心》主角李红一般,从鸡毛蒜皮的生活枷锁中奋力挣脱,以身作则,激励了千千万万困囿于柴米油盐的平凡女性。她们找到了桃花源,并成为“诗和远方”的具象,告诉你我生活应有的模样。

(简评:深入阐释寻求“诗和远方”的具体做法及表现。素材选择上使用了上文中的两个例子,与观点贴合紧密,论证有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