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勇气之心 破恐惧之镜
作者: 朱心怡
自古以来,人们都知道夜的寂寥和恐怖,而鲁迅却在《野草》中揭露夜的真实面貌,启迪着我们要拥有直面黑暗、战胜恐惧的勇气。
以勇气正视恐惧。在成长路上,我们精打细算着每一步,因而使原本微不足道的恐惧被无限放大,最终使之成为前进路上的“拦路虎”。但“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我们被局限于一方黑暗,忽略了刺破黑夜后的那束破晓之光。林冲在奸邪小人的算计下背上污名,在他人构陷中认清社会和人心,正视所遭受的困境与恐惧,义无反顾地成为梁山好汉。难道林冲没有恐惧吗?非也。他只是拥有了面对恐惧时的从容与勇气。事实上,若没有恐惧,勇气会变成一种鲁莽;而有了恐惧,勇气才会变得理性,变得坚不可摧。
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拥有正视恐惧的勇气。雷军在2024年度演讲时说:“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依然坚定不移。”坚定的信念,是人们在面对恐惧时发出的“风雪压我两三年,我笑风轻雪如棉”的不屑之意;是人们在前进路上发出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情壮志。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古时无数仁人志士都拥有这种信念和勇气,民族英雄文天祥忠君报国,即使南宋灭亡,兵败被俘,他依然一身正气,宁死不屈,以“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的坚定信念抒写自己的爱国之志。只有志存高远,坚守信念,方能在恐惧前临危不惧,直面黑暗,拥有战胜恐惧的勇气。
于黑夜中不懈抗争,方能消散恐惧的阴霾。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西西弗斯不信命运的“巨石”,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们都是与黑暗抗争的典型。现实中,科学家们矢志不移地追求真理,历经艰险也不畏惧。袁隆平先生在水稻田中一次又一次地寻找,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造福人类;居里夫人拖着日渐残破的身体,忍受着眼睛失明的恐惧,仍旧致力于放射学的研究和应用。他们在黑夜中前行,通过日复一日的探索点亮黑夜,战胜一切的不可能。在决绝与坚定的抗争中,我们正视恐惧的渺小,以坚定不移的态度与之对抗,迎来光明的未来。
青春杳杳,去路朝朝。前方的未知拥有着无限可能,吾辈青年要拥有足够的勇气直面黑暗,战胜恐惧,才能迎来自己的黎明,实现人生的精彩洄游。
提升点拨:升格后的佳作可谓紧扣话题,写出了直面黑暗的勇气,破除恐惧的心理,实现人生的精彩洄游。文章旁征博引,内容丰富,视野开阔,比如林冲、文天祥、贝多芬、西西弗斯、袁隆平、居里夫人等等,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体现了写作者的素材积累及运用能力,突出文学素养。在素材的运用上,不是摆放熟知的人物事件,而是让事件服务于论点,精准引用名言警句。此外,文章论述的层次清晰,结构合理,按照“以勇气正视恐惧”“以信念战胜恐惧”“以抗争迎来黎明”三个维度展开,具有一定的逻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