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经典思维,指导思辨写作

作者: 黄金甲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作家毕飞宇说过,在人生前行过程中,你自己就是惯性的一部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这道作文题内容精练,寓意深远,命题者特意省略了对这句引言的解读,一方面留下了广阔的思辨空间,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审题的难度。写作此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议题范围

首先,选取材料关键词。细读原题,我们不难发现,本题的关键词有三个:人生、你自己、惯性。材料的思辨要点看似集中在后半句“你自己”与“惯性”之间,实际上还要求写作者在“人生”这一大议题下,讨论它与“你自己”和“惯性”这两个互相联系的因素之间的思考。抓住“人生”这一指向,本题的思辨才有立足点。

2.把握概念内涵

接下来,我们先围绕“你自己”与“惯性”展开。“惯性”可以理解为保持人生前行的运动状态的特性,那“你自己”既然是“惯性”的一部分,我们当然可以借助或者顺应“惯性”,来达到人生的前行。这里我们需要明确在“人生”的语境下“你自己”和“惯性”的内涵。“你自己"强调了你和自己,所指的是自我的独特状态,而“自我”属于“惯性”的一部分,所以“惯性”是作为个体可融入的一种常态,二者之间构成了“变”与“常”的关系。有一定思辨力的考生将其理解为个体独特的思维、行动、认知与世界惯常的传统、规范、常识之间的关系,这是正确的。但还可以理解为个体的独特状态与个体常见状态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惯性”也可以是个体习惯的思维、行动和认知。

3.尝试思维推演

据此,我们便可以得出两种对立观点:在人生前行的路上,个体应当顺应/反抗“惯性”,顺应意味着循常,反抗则是求变。众所周知,“变”与“常”之间的讨论没有绝对的正确,所以我们需要回归“人生"这一立足点,明确自身的观点对于“人生”的必要性即可。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论“变”不可回避“常”,要在承认“常”的基础上,点明“变”的必要性,反之亦然。此外,虽然将本题理解为“变”与“常”之间的关联,但是具体的论述还是要围绕着“自我”与“惯性”的内涵展开,否则就是偷换论题,没有就事论事了。

{经典助力}

以上的分析着力于理解材料与发散思维,但当下的论述文写作最欠缺的是思维支架的搭建。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文言经典作品,辅助本文的写作。

《五代史伶官传序》开篇点明观点:“鸣呼!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可见,该文是在“盛衰”的论题范围下,讨论其与“天命”“人事”之间的关系;本题则是在“人生”的论题范围下,讨论其与“自我”“惯性”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二者均属于看似三元关系,实则为二元对立的作文类型,只是其中一元里有两个对立的主张需要进行思辨判断。

先来分析《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思辨支架。首先明确观点,承认天命对盛衰的影响,但更强调人事对盛衰的决定性作用。观点确立之后,逻辑的推理便需要我们论证为什么天命对盛衰是有影响的,而后再论证为什么承认了天命的影响后还要强调人事的作用。这样的论证已经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了,但是论述者还会陷人骑墙两可的困境,所以最重要的是,在去除了人事的唯一性之后再追问一句:为什么非要强调人事对于盛衰的影响不可?

总而言之,思辨支架可以转化成“四问四答”

一问材料(起):材料设置了一个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一答观点,本文设置了关于盛衰和天命、人事的问题,对此的回答是: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

二问观点(承):为什么是这样?

二答理由,为什么说天命影响盛衰?庄宗得天下共计十载,失天下仅过三载,盛衰转变之迅疾,承认有天命的影响

三问观点(转):这样真的对吗?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三答根本原因,真的是天命决定了盛衰吗?然则王朝盛衰,皆由天命?恐怕不然,“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软”。为什么明明有天命的影响,却非要强调人事对于盛衰的作用?因为强调人事的表面态度背后,包含着治国至理:“‘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四问目的(合):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四答现实指向,欧阳修强调人事对盛衰影响的目的是什么?故作《伶官传》,望今之为国者以之为鉴,不囿于天命,勿蹈庄宗之覆辙。慎于人事,以图国之治也。

【佳作展示】

以自我之力掌控惯性

借鉴经典思维,指导思辨写作0

郑庆乐

2207班

借鉴经典思维,指导思辨写作1

毕飞宇说,在人生的旅途中,自我也是惯性的一部分。诚然,惯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人生的走向,但是重视自我的价值,选择性地扬弃惯性,才是成就人生的正途。只有以自我之力掌控惯性,才能行稳致远。

惯性会决定人生的走向,我们可以顺应惯性。顺应行为、态度的惯性,以从容、自律、坚持铸就人生的丰碑。明末张溥为振兴家族,几十年发愤读书,以“七录七焚”的行为惯性终成一代散文大家;圣地亚哥以自身与鲨鱼殊死搏斗的坚毅惯性,铸就“硬汉”形象;西西弗斯在推石上山无限循环的惯性中,达成了加缪所谓的对荒谬人生的反抗。可见,行为、态度的惯性,将予人以前行的动力,助人走向人生辉煌的成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tg20250414.pd原版全文

顺应思维、品格的惯性,则可以让人达成精神的闪耀、品格的高洁。谭嗣同坚持革命理想的惯性,高呼“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北岛坚持在品格上的惯性,留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一警语;屠呦呦借助中华经典的思维惯性,“绞取汁,尽服之”,采用低温萃取的方法,终成济世良方。思维品格的惯性不可或缺之处便在于此,这是理想的照耀,更是思维的传承。

然而,一味借助惯性,人生便真的一片坦途?恐怕不然。轻舟迅疾,飘然千里,亦需掌控,一味遵从惯性,恐怕会陷入险境。正如尼采所言,全凭习惯做事,终会成为没有思想的空壳。在人生的惯性面前,还是需要借助自我来掌控前行的方向。

我们要以自我之意志,摆脱不良思想与行为的惯性。人只有在思想、行为上有着自我意志的彰显,才具有人类个体的尊严。在无数人沉睡的铁屋中,鲁迅先生坚持以“呐喊”摆脱昏聘沉沦的惯性,以笔为刀与那个社会的惯性抗衡,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叫作民族的脊梁。索尔仁尼琴曾说“忘记历史,你会双目失明”,马尔克斯也正是为了铭记历史而写下《百年孤独》,在拉丁美洲的人民已经习惯“失眠”在马孔多已经习惯“下雨”的惯性中,他要以自我之笔,为民族历史刻下那反抗遗忘的烙印,这是对西方殖民主义刻意营造的惯性的反抗,这是个人对文化坚守的壮举。1642年,荷兰画家伦勃朗改变了当时大合影式的绘画风格,创作了他认为最满意的作品《夜巡》,甚至将自己的妻子都画进画中,希望妻子替他感受后世所有的赞美与荣光。他在客户的投诉中输掉了名誉和财产,但这种打破当时绘画习惯的作品现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这是对爱与美的追求让画家打破了艺术的偏见,破除了传统的桎梏,成为永恒的佳话。

卢梭曾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里的枷锁不仅是思维、行为的惯性,还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世界中所谓的传统与常识。我们要破开枷锁,避免成为“套中人”“笼中鸟”,要以自我之思维、情感、审美,突破惯性,创造独一无二的个体。唯有如此,人才拥有个体的尊严;唯有如此,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唯有如此,人类情感中最伟大的爱与美才能永远闪耀。

新时代的青年们,让我们怀着热烈的爱,憧憬真实的美,怀着最远大的理想,把握惯性的方向,走向绚烂的人生!

【点评】本文的思路基本仿照《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思辨结构,文章的内容就是对四个问题的回答。这不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死板僵化的框架规定,而是一种促使思辨产生的问题之下的自然思考的结果。论述文写作的范式尚无定论,但这样的思考能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思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思路

其实,本文的“四问”构成了论述文的起承转合。一问促使作者思考材料的关键词并给出观点,是为基于材料的观点之起;二问指向观点的论证,作者必须给出相应的理由并进行实证推理,是为承;三问通过自我质疑与回应转向深刻与辩证,在承认自己观点并非唯一的基础上,通过思辨角度的转换思考观点的必要性理由,让观点达到论题范围内的相对合理,是为转;四问这样写的目的,往往对应观点的必要性理由,明确该观点与时代、社会、人生的紧密关系。起承转合是在西方理论传入之前我国古代文学家写作所用的模板,这样的模板既然能创造出那么多古代论述经典,那么我们就必须正视其意义与价值。借鉴经典力量,指导思辨写作,道虽长但行必至。 (本文得分:51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tg20250414.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