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青草更青处漫:二元对立型作
作者: 杜晔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生活中,大多数时候是没有完美的做法的。有人坚持尽最大的努力寻求“最优解”,也有人通过权衡比较选择“满意解”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津
本题的材料简单明确。先设立情境“生活中没有完美的做法”,接着通过两种不同的做法提出了二元对立的观点:究竟是要寻求“最优解”,还是选择“满意解”?
两种选择实际上反映的是在面对人生问题时,人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所持有的人生态度:“最优解”强调尽最大努力,也许能获得完美、理想的结果,但带来的问题是时间、精力等资源的耗费和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受限于个体的能力与外部的条件;“满意解”注重的是可行性与心理的认可,并不简单等同于当下流行的“躺平”与“佛系”,它更强调权衡利弊之后的理性与果敢。综合分析两个关键词后,即可判断两种观点看似矛盾,实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境进行判断与选择,而非简单粗暴的“非此即彼”
经过大量的二元对立作文训练后,多数同学能根据文本确定基本思路:
文观点的提炼与概括中教学质量监控考试高二作文评析
首先界定两个关键词的概念,再根据不同情境进行分析,辩证思考展示两种选择的利弊,举适当的材料加以例证,最后强调要根据情况灵活选择。这个思路当然正确,但毕竟常规,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要素。因此,下面选登的两篇佳作,重点在于展示二元对立型作文在“选择A”“选择B”“根据不同情境选择A或B”等思路之外,还可以提出“在A、B间找到平衡”或“超越A、B的更高层次”等观点,另辟蹊径,不落窠臼,以此体现自己思想的深度,说理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佳作展示】
佳作①
不止于满意,不执于最优
⑥ 周家豪高二(13)班

生活中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求解。对此,有人选择不眠不休求出“最优解”,有人则选择权衡利弊后的“满意解”。
寻求“最优解”,即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寻求“满意解”,则是在思考之后相对满意地解决了问题,不做过多的纠缠。两种选择各有利弊,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态度。
而我认为,我们要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原则,寻求个人时间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平衡,不止于满意,不执于最优,综合利用“满意解”与最优解”来解决现实问题。
我们要不止于满意。聂震宁小说《长乐》中的长乐城“知不足而长乐”,致使其发展停滞不前。城市的发展如此,人的发展也是如此。作为高中生,我们如果在学习上止于“满意”,很可能会“选择性忽视”部分难题。纵然节省了时间,恐怕也会将其用在玩乐上,在不知不觉间就被同伴甩在了身后,错过了自己发展的重要阶段。
因此,寻找“满意解”无可厚非,但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寻找真正的“满意”而非“得过且过”。以糊弄省事的态度来应对问题,最终糊弄的是自己的人生。
当然,不止于满意,并不代表要执着于最优。高精尖的科研项目固然需要寻求“最优解”,但人生不可事事苛求完美,执于一些投入大于回报的项目,最终很可能是得不偿失。同样,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你一直执着于“最优解”,在某一科目上花费过多时间,那分配到其他科目的时间就会相应减少,你的短板也便会越明显。所以,适当的固守必不可少,但过度的“执”并不可取。
如何才能做到“不止于满意,不执于最优”?关键是转变心态。我们不能以固定思维去寻找“满意解或“最优解”,而应学会分析具体问题。给问题归类,判断其重要性,再看需要付诸多大的努力。当然,对待问题,最好的方法便是解决它我们不应只有心态的“物理变化”,更应有行动的“化学变化”,在不断的尝试中积累经验,最终“量变产生质变”,让问题迎刃而解。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问题如同人生中的风雨,“不止于满意,不执于最优”则如同一把伞,让我们在“满意”与“最优”中选定锚点,一路风雨兼程,奋勇前行。
【点评】考场上没有迅速想到合适的素材,单纯说理是否可行?本文给出了一个示范。在看似二元对立的观点之外,作者找到了一个绝佳融合点—“不止于满意,不执于最优”。既保证了底线,又不执着于上限,在辩证思考中巧妙地体现了儒家的中庸精神。确定了立足点,全文的论证思路便可迎刃而解。 (本文得分:51分)
佳作②
无愧于心为上解
潘晓丽
高二(14)班
生活不像数学题一样有明确的解法,也难以寻找完美的答案。应对这道复杂的问题,我认为,无愧于心便是上解。
何为无愧于心?无愧于心便是尽己所能,不留遗憾。无论是尽全力寻求“最优解”,还是权衡后选择“满意解”,只要是在当下做出的无愧于心的选择,便为上解。
臻于至善,寻求“最优解”是应对困难挑战的态度。且看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回”方有巨著《红楼梦》之问世;且看袁隆平伏身于田间地头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方有杂交水稻之成就;且看工匠们于一砖一瓦间求严谨、于一土一木间抓稳固,方有万丈高楼平地起。由此可见,寻求“最优解”是臻于至善、披荆斩棘的决心与信念,是必不可少的严谨、坚守的态度,显然是无愧于心的选择。
权衡利弊,选择“满意解”是节省资源、暂得于己的策略,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屡遭贬適的苏轼漫步雨中,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爽之言;欧阳修遭贬谪后与民同乐,宴游于醉翁亭中。文人墨客在不如意之时选择“满意解”,并努力在此基础上有所作为,亦是无愧于心的上解。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也宜时常运用这个策略,数学考试中做题有所舍弃,学习与娱乐冲突时有所权衡。舍弃与权衡的依据,依然是无愧于心。

人生诚然没有完美的解法,但若我们秉承臻于至善的态度、运用灵活应对的方法来面对各种难题做出无愧于心的解答,又何必苛求答案的十全十美呢?
实际上,生活中不只是要寻求此刻的“最优解”与“满意解”,还应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坚持寻找“更优解”。屠呦呦带领团队多年来坚持研究青蒿素,不断深化研究、优化方案;中国航天人砥砺前行,逐梦星空,为航天强国建设、为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不应因为找到一个“解”便停下脚步而应始终在漫漫人生路上且行且思且战,不断寻找更好的答案。持续的探索虽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坦途。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蕙不前。在人生征途中,我们要始终以臻于至善的态度、灵活的方法来应对难题,更应积极探索、不懈追求寻求“更优解”,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方能真正交出一份无愧于心的上解。
【点评】在二元对立的话题里,能综合平衡两种观点似乎是常见做法。但本文作者在肯定两种选择各有优点之后,巧妙地用“无愧于心”将两种不同的选择做了一个连缀,统摄了不同的情境。此外,还在时间维度上进一步拓展:生活中不只有此刻,还有更大的时间尺度。因此在“满意”与“最优”之外,随着时间发展还能寻找“更优”。作者对课文中素材的熟练运用也为文章增添了亮色,从苏轼、欧阳修到袁隆平、屠呦呦到中国航天人,从《红楼梦》到工匠精神,信手拈来又恰到好处,启发我们语文学习的功夫既在课内也在课外。
(本文得分:52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tg20250415.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