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挖到“最贵的土”的启示:科技创新
作者: 李彬彬新闻回放
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携带约2000克月壤,安全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这份土壤被称为“月球土特产”、“最贵的土”,是“中国现在拥有人类从来没有过的东西”。这不仅展现了我国航空航天科技发展的雄厚实力,也增强了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对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概念阐释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科技创新可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知识创新强调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例如:互联网的发明与普及彻底改变了全球信息传播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创造与传承;医学影像学的进步提升了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
技术创新不仅包括新技术的研发,还包括技术的运用、推广和改进,以推动产业变革,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例如:我国企业在5G通信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全球范围内5G网络的建设和应用;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加速了全球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
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是指利用现代科技对管理流程、运营模式等进行优化和改进,从而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增强其创造力和竞争力。例如:菜鸟物流引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仓储管理,提高了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阿里巴巴利用自主研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了企业运营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等。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它们的协同作用推动了科技创新,进而引发社会变革,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进步。
【素材精粹】
1嫦娥六号:开拓自主创新,谱写航天壮举
嫦娥六号是我国探月工程的第六个探测器,它于2024年5月3日启程,经历11个飞行阶段,成功突破月球逆行轨道的设计与控制难题,在月背完成智能快速采样任务,并搭载4台国际载荷。2024年6月25日14时7分,它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为这场长达53天的探月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嫦娥六号实现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里程碑,是世界航天事业的一大创举。
国家航天局形容此次任务“创新多、风险高、难度大”,外界也普遍认为此次“挖土"任务风险重重。月背的崎岖地形、着陆区的盆地地势、广泛分布的撞击坑,给光照和测控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大增加了嫦娥六号平稳着陆的难度。然而,当嫦娥六号着陆器通过鹊桥二号中继卫星陆续将月背系列影像图传回地面时,举国欢呼雀跃,世界震惊不已。尤其是科学界,表现出异常地兴奋,认为:“中国的月球探测器有望带回关于太阳系起源的重要答案。”
2024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所采集的月背样品,取得的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分别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上发表。这两项研究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在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填补了该时期月球玄武岩样品记录的空白。2024年12月20日,《自然》杂志再次报道:中国科学家通过分析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成功获取了人类历史上首份月背古磁场信息。

2024年是我国探月工程立项20周年,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从初探到详勘,从月面到月背,从观测到取样,我国的探月工程走过了独属于它的荡气回肠的历程。
适用话题: ① 自主创新; ② 科技强国; ③ 航天精神; ④ 民族复兴
2 原生鸿蒙:打造全新生态,实现万物智联
2024年10月22日,我国首个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华为原生鸿蒙操作系统,在历经十年的研发历程后,终于正式发布。作为全球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原生鸿蒙全面突破了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实现了系统底座的全部自研,实现了国产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实现了从“混血”到“纯血”的华丽转身,并对被谷歌、苹果等公司长期垄断的操作系统市场形成了有力挑战。
2024年11月26日,搭载“纯血鸿蒙”的华为Mate70系列手机正式发布,标志着原生鸿蒙开启了崭新征程。2025年1月9日,鸿蒙原生版微信正式上架,这也意味着原生鸿蒙生态版图的最后一块TOP应用终于完成。作为“战略备胎”的鸿蒙系统,既向上连接广阔的应用场景,又向下深入技术根基,脚踏实地,以周密的规划和稳步落地,以原生鸿蒙的全新面貌屹立于万物智联的新时代。
原生鸿蒙稳扎稳打,快速迭代,最终实现了全栈自研,完成了中国数字产业的一次辉煌突围。华为将创新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原生鸿蒙短时内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各个领域伙伴和开发者的积极共建。华为与WPS、支付宝、高德地图、钉钉等企业,怀揣着共同的使命,基于自主可控的原生鸿蒙构建应用生态,实现了共创、共荣、共生。在物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鸿蒙凭借其独特的分布式技术,实现了设备间的无缝连接与高效协同,让万物互联从概念走向了现实。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从智能汽车到工业控制,鸿蒙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繁荣的生态系统。
华为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说:“时代的洪流冲天下,鸿蒙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代终端人的责任与使命。"“做难而正确的事,团结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用户满意,让伙伴成功,我们一定能走向更大胜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tg20250416.pd原版全文
适用话题: ① 自主创新; ② 发展理念; ③ 团结协作; ④ 数智转型; ⑤ 科研精神
③大洋钻探船“梦想号”:以工笔绘钢铁之躯,用创造探湛蓝之海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正式人列。该船拥有最大11000米的钻探能力、最全面的科学实验功能、最高的智能化水平以及最低的综合运维成本,并配备了全球首套船载岩心自动传输存储系统。“梦想号”作为我国深海探测领域的又一“国之重器”,不仅实现了我国大洋深钻船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也标志着我国在海底研究领域从“参与者”向“主导者”的转变,更向世界展示了人类实现“打穿莫霍面,直达上地幔”科学梦想的希望。
人类对海底的探索欲望,丝毫不亚于对太空的向往。自20世纪60年代起,世界各国便携手合作,支持钻探船在全球海域进行钻探,以获取深海样品并进行深人研究。20世纪90年代,我国加人了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但在这个计划中,中国属于后来者。当时,美国的“决心号”、日本的“地球号"等先进钻探船让没有自己的大洋钻探船的我国科学家处于尴尬境地。中国科学家若想上船参与研究,不仅需要缴纳高额费用,还无法自主组织航次。因此,造一艘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大洋钻探船,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梦想号”,中国造。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挺身而出,历经四年艰苦奋斗,成功突破了10大类50余项关键技术,完成了多项国际首创设计,构建了“梦想号"完全独立自主研发的模式,展现了我国总体装备和综合作业能力的国际领先水平。
为了满足多种功能的同船融合设计需求,“梦想号”首次将科考船中央的月池部分设计为一大一小的连体双月池模式;为了适应不同的钻探需求,船上主体钻机被固定,同时配备了可拆卸、可切换的灵活钻台;为了保障大洋钻探的高稳定性,“梦想号”采用了全球首创的DP3(蓄能智能闭环电网)作为船体动力定位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节能环保,还能确保在16级超强台风下安全作业。
“梦想号”为我国自主组织航次提供关键装备保障,同时也将推动我国与其他国际大科学计划的深度合作。它正承载着全球科学家“打穿地壳、进入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以其钢铁之躯,钻向深海更深处,为人类共同探索海洋与地球奥秘展现中国力量,贡献中国智慧
适用话题: ① 使命担当; ② 青春奋斗; ③ 海洋开发; ④ 探索发现; ⑤ 追逐梦想

佳句采
佳作片段
1.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
2.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谢枋得
3.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陶行知
4.以平凡成就非凡,以无名造就有名。
黄伟芬(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
5.不忘初心,青春朝气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
《人民日报》
[以下片段均来自学生]
6.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红网
7.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英]维特根斯坦
8.整个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期待着我们去创造,而不是去重复。[西班牙]毕加索
9.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就仿佛是在召唤一个恶魔。[美]埃隆·马斯克
韩非子》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信息爆炸时代,中国依然紧跟时代潮流。嫦娥六号的发射,以“不经一番寒砌骨,怎得梅花香扑鼻”让中国的浪漫悄然登上世界舞台;“梦想号"的诞生,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稳扎稳打,步步高升;原生鸿蒙的问世,以“操作系统推进步,创新激发新生机"让强国梦恒燃薪火。一项项举世瞩目的创造,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华夏,聚焦在熠熠生辉的“东方奇迹”。志存高远,矢志创新,中国人民更应当齐心协力,迈出走进科技强国的脚步,实现创新梦、中国梦。
高二(20)班 章慧瑶
(简评: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有一定深度,能够利用所给素材,联系诗句深挖各项创举更深刻的内涵,不孤立,不割裂,于整体中分析,在时代中激励。层次分明,语言凝练。)
科技创新精神是自力更生之本,强国惠民之器。回首近代,百年三万六千日,饱尝民族苦难,历尽变革风霜。如这些年,一次次的失败鞭挞着先辈,他们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科技创新精神从中国的土壤中萌芽,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冲破壁垒,自立自强,助我生活丰富多彩百姓自在安康;嫦娥六号抟风而起,冲云破雾,睹我民族全面复兴,华夏扶摇直上。创新赋中国科技生机活力,让人民共享科技福祉。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行得科技创新,终抵霄汉。
高二(13)班 颜子欣
(简评:在横纵向对比中,逐渐深化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一个个伟大创举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代代锐意进取的创造者的光辉形象。语言表达注重对仗,富有文采。)
纵经数字化浪潮,科技于俯仰间落地生根,张扬而立,化为经济动力之源,强国之基,助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嫦娥六号返程谱写航天壮举,傲现东方浪漫;“梦想号”启航创世界之最,历展中国之能;原生鸿蒙赋能高效生活,便捷大众。可科技之利弊犹硬币的两面,转换仅在一掷之间。人类依赖于AI等智能工具,容易丧失自主思想;机器人冲击服务市场,带来就业危机;机遇与风险并存,利用合宜方能化险为机。我国历经技术磨难,方临至今,历史大潮滚滚向前,数字科技蓬勃欣荣,我国以守正创新、自强不息创举世之作,以包容协作之心礼待各国,终赴不远中华复兴梦。
高二(13)班 郑慧增
(简评:对科技发展的认识有广度,有深度。能够客观地看到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功效,也能够辩证地看待所产生的社会危机,还能理性地给出正确态度,文段具有逻辑性和思辨性。)
时代大潮浩浩汤汤,如汹涌澎湃的洪流,势不可当地向前推进。唯有锐意进取,方能砥砺前行;唯有乘风破浪,方能披荆斩棘;唯有勇于创新,方能引领潮流。“上九天揽月’的美梦成真,是一代代航天人以岁月为砥砺、孜孜不倦书写奋斗的美妙篇章,开拓无限的科技边界。原生鸿蒙的生态气象,是各领域伙伴和开发者,以编码为画卷,共荣共生,谱写协作的动人乐章,实现数据时代的万物智联。“梦想号"的伟大创举,是一位位研发人员,以执着为信念,勇往直前,突破技术的重重壁垒,开创深海钻探的全新局面。脚踏实地、厚积薄发,铸就伟大工程之辉煌,激励吾辈青年之昂扬。“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以时代为舟,劈波斩浪,不懈追求!
高二(13)班 谢梦婷
(简评:该语段将赞美的目光聚焦在科技进步背后各领域工作者们的砥砺前行、艰苦奋斗、默默付出上,结尾不是做简单的总结,更有提升与激励。整个文段注重逻辑,层层深入,结构严密,语言优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tg20250416.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