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

作者: 蔡秀玲

虚实结合,即把抽象的叙述和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实,即真实存在的物质;虚,即存在于脑海中的思想情感、梦境精神、人生道理等。使用虚实结合法,能够让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情感更加充沛。

左读经典

1.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的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鸪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鸣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鸪吗?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鸪呢!鹧鸪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便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咕——咕——”奔驰在石板路上哒哒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选自郭枫《空山鸟语》)

2.后来怎么样了,我已经不记得,因为那是六年以前的事了。只记得,从那以后,到今天,每天早晨我都是等待着校工开大铁栅校门的学生之一。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选自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选自朱自清《春》)

赏读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人由眼前的实景“大江”“波涛”作引,虚写了“千古英雄”之往事,虚实间尽显历史的沧桑变幻与个人的豪情壮志。而在文学创作中,虚实结合的运用典例更是比比皆是。

片段1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由此联想到江南的“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长檐飞角的小街”“江畔的落日”“奔驰在石板路上哒哒的马蹄声”。这一联想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

片段2中,前半部分是虚写,作者回忆了自己受父亲教育后每天坚持上学的情况,让一个守时、自律的女孩形象展示在读者面前。省略号后面的部分是实写,是对“我”成熟后的心态的真实描摹。虚实结合,有助于刻画和凸显人物形象。

片段3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实写,“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是虚写,既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对桃、杏、梨的描写,虚实结合,突出主题。

借鉴

虚实结合是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以虚拟和现实相互交织的方式凸显出文学作品的主旨,不仅能给作品增添神秘的色彩、强化行文的主题,还能把联想与想象的部分变得更充实,使作品富有张力。

落实到写作中,同学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虚题实写,化抽象为具体。虚题实写,就是把虚指的对象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人或事。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就是对“虚题实写”这一表达技巧的说明。如李煜在表达内心的忧愁时,就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把内心的忧愁借助形象的“春水”表现了出来。

2.实题虚写,以小见大。实题虚写,就是把身边具体的人或事物转化为虚指的对象,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具。如以“母亲”为话题进行写作,这里的“母亲”便可以指具体的人物,也可以代指“家乡”“祖国”等。

上一篇: 画里的童年
下一篇: 照亮我的那束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