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梦舞云端现魔力

作者: 王珊珊

【技法解析】

在文学作品中,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取法经典

【佳段节选】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节选自朱自清《春》)

【技法解密】

该选段运用联想(具体的虚写手法),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虚实结合,突出了春花的香甜(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表达了作者对春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感情)。

【仿写进阶】

初阶仿写:充满校园气息的描写。

微风拂过校园的小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清新气息。我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书页翻动的声音。它们在空中跳跃,编织成一篇篇美妙的故事。那一刻,我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图书馆之中,四周环绕着无数书籍,每一本都散发着知识的芳香。

高阶仿写:充满时间气息的描写。

站在这即将告别的操场,我轻轻闭上双眼,任思绪随着微风飘扬。瞬间,眼前的景象发生了奇妙的变化:空旷的操场上突然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树林,绿叶间点缀着点点繁星般的花朵,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而那些花朵之下,藏着一个个小小的秘密——是曾经一起奔跑、嬉戏时留下的笑声,是午后阳光下共读一本书的宁静时光,是考试前夜相互鼓励、加油鼓劲的眼神……

直击中考

【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年来,从给月球拍照片,到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陆,再到成功带回月壤,中国已顺利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目标,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刘晓《中国探月工程走过20年:九天揽月探索不止》)

材料二:

月亮一直是我们遥看的对象,寄托着我们无尽的情思;月亮也是我们探索的对象,承载着我们无限的梦想。

读了上面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以“看月与探月”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 字。

(2024年福建·中考真题)

【题目简析】

话题关键词:看月/探月

关键词解析:

聚焦“看月”的情感文化与“探月”的科技实践。“看月”,蕴含人类自古对月亮的美学欣赏与哲思寄托,象征心灵慰藉与梦想启航;“探月”,展现科技探索的无畏精神,记录人类向未知领域迈进的脚步。二者交织,映照人类文明的双面辉光,一面是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一面是勇于创新的时代风貌。

【思路导航】

写作思路:“虚”入景,“实”入情

推荐课文:《岳阳楼记》

范仲淹细腻地勾勒出洞庭湖的辽阔景象,继而转入对自身情感与思绪的抒发,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怀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脱物外的精神世界。

推荐写法:

在描述月球表面奇观时,不仅要忠实记录月坑、月海等地质特色,更要穿插科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内心的挣扎与胜利后的喜悦,让读者透过冰冷的数据看到温暖的故事。

写作思路:“实”为骨,“虚”为魂

推荐课文:《壶口瀑布》

梁衡先生再现了壶口瀑布的壮观场景,充满了动感与力量。在描绘瀑布的震撼力之余,他还融入了对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礼赞,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了哲理层面。

推荐写法:

在详尽描述月球地形的同时,可加入对人类探索宇宙精神的颂扬,比如月球上的一块石头可能见证了星辰的变迁,象征着时间的永恒与人类求知欲望的永不消逝。

写作思路:“实”塑形,“虚”赋韵

推荐课文:《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以亲身经历讲述了登上勃朗峰的过程,每一处都透露着真实的冒险气息。通过登顶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之情。

推荐写法:

在讲述探月历程时,除了关注技术细节和科学发现,还要突出飞跃背后的人文情怀,比如宇航员眼中的孤独与伟大,或是地球家园在遥远星空中微弱而坚定的存在感。

【佳作展台】

看月与探月

刘栩铄

中秋佳节,月色如水。我独坐窗前,目光被那轮圆月深深吸引。

这不仅仅是一次寻常的赏月,而是一段由“看月”引发的,关于梦想与探索的深刻领悟之旅。这一切,始于父亲与我共赏明月的那个夜晚,以及他提到的中国探月工程的辉煌成就。

那晚,父亲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自豪,讲述了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背的历史性一刻。那一刻,我意识到,月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它变成了可以触及、研究甚至居住的地方,是科技与梦想交汇的产物。自此,“看月”于我,不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触动,激发了我对浩瀚宇宙无尽的好奇。

随着年龄增长,我对探月计划的关注日益加深。每一次火箭升空、每一次数据传输、每一次月面行走,都像是一首激昂的赞歌,颂扬着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更点燃了我们对未来时代的梦想。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深知“看月”与“探月”之间,存在着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前者给予我们美的体验,后者则引领我们走向科学的殿堂,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塑造了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边界。我开始明白,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嫦娥”,渴望飞翔,渴望超越。而“探月”就是将这一份渴望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最佳证明。

如今,我走在求知的道路上,心中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我将带着“看月”的温柔情怀与“探月”的坚定决心,开启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之旅。无论是文学创作中的浪漫想象,还是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求证,我都将全力以赴,用行动诠释“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作者以“中秋佳节,月色如水”开篇,营造了一个静谧美好的画面,这是典型的“实”。随后,笔锋一转,将“看月”与个人对梦想与探索的思考相结合,引入“探月”话题,体现了“虚”的思想升华。)

(先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实),再将个人的感悟、遐想融入其中,形成了虚实交织的效果。)

(前面提到的“看月”与“探月”是实,是作者当前的兴趣与对航天领域的关注;而后半句则是虚,表达了对未来探索宇宙的宏大愿景和个人成长的决心。)

(作者学校: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中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