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强人和奇女子:悠悠儒林,绽放的女儿花
作者: 严文君
《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部经典名著,胡适将之与《水浒传》《西游记》以及《红楼梦》并列,视为“吾国第一流小说。”鲁迅则认为《儒林外史》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既代表了清代章回小说的杰出成就,也代表了文人独创的章回小说的最高水准。
细读《儒林外史》,在纷繁的人物形象中,有两位才女让人印象深刻。一位是“女强人”鲁小姐,一位是“奇女子”沈琼枝。让我们一同走进原著天地,去一睹两位才女的风采。
鲁家有女自强不息
鲁小姐是《儒林外史》中公认的才华横溢的女性,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女强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对其有如下介绍:“且他这个才女,又比寻常的才女不同,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馀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彼时,鲁小姐才十六岁而已。巾帼不让须眉,“女强人”之天资聪颖可见一斑。
除却天赋极高之外,鲁小姐亦勤奋非常。
在父亲的指导下,鲁小姐“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所谓“丹黄”即红黄色墨;“烂然”即色彩鲜明。这两句是说,鲁小姐不仅每日读书,还每天用红笔在书上密密麻麻批注自己的意见。孜孜不倦,学思结合,自律自强,着实令人叹服!
自己强还不够,鲁小姐的厉害之处还在于“育儿强”。
书中第十三回写道:“在家里,每晚同鲁小姐课子到三四更鼓,或一天遇着那小儿子书背不熟,小姐就要督责他念到天亮……”“三更”即子时,23点到1点;“四更”为丑时,凌晨1点到3点。且每晚如此。每天都陪孩子学到半夜,“书背不熟”,那就再来一遍,必须背完再睡。可见鲁小姐目标坚定,行动力极强:她身为女儿身不能应举,便把八股举业的理想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小才子就此诞生。
沈家姑娘写就传奇
书中另一位才女,是沈琼枝。
沈琼枝,常州人氏,其父沈大年是个贡生,把十九岁的琼枝许给扬州盐商宋为富为妻。谁想宋为富只是将沈琼枝纳为小妾。个性鲜明的沈琼枝哪肯“做小伏低”,便有了书中一连串的奇事,她的才女风采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是,学问之奇。在第四十一回中,知县将沈琼枝带到三堂回话,说道:“你既会文墨,可能当面做诗一首?”遂指着堂下的槐树,以此为题。沈琼枝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又快又好。锦锈文句,脱口而出!这倚马可待之才,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曹植作“七步诗”时的情景。柳絮才高,令人称奇!
二是,胆识之奇。虽身为女子,但沈琼枝处处显出“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尤其她在面对困难、挑战和风险时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见识,着实让人刮目相看。在第四十回中,沈琼枝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料想这宋为富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事实确如她所料:宋家买通了官府,将去衙门告状的沈大年押解回常州去了。换一般女子,定是六神无主,甚至要哭哭啼啼了。但这沈琼枝却大胆决定:“不如走了他家……南京是个好地方,有多少名人在那里,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说干就干,当晚,她就乔装打扮一番,从后门走了。到仪征换了江船,一直往南京来……
三是,处世之奇。沈琼枝的智慧不仅彰显在学问中,更体现在为人处世中。置身不同的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她举止得当,甚至游刃有余。在南京城,面对好事的恶少们说混话,她毫不畏惧地怒骂;面对名士杜少卿等来访,她去拜见少卿夫人,待无人时给夫人下跪,诉说自己的遭遇,请求帮助;面对押解她回江都的差人讹钱时,她一个子儿也不给,拉扯中,还将两个差人打了个“仰八叉”!临危不乱,处事灵活——真真“女中豪杰”!
“时代才女”花落谁家
我们不妨将两位才女进行一番比较,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新时代文化气质,去挖掘其背后的意义。
鲁小姐,集聪慧与勤奋于一身,可惜她的才华用错了方向。她的一生都被绑在吃人的举业之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难想象其为举业而疯狂的情状。鲁小姐本人,其实也是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只因其父鲁编修告诫说:“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于是她只专注于八股文,家中的《千家诗》,东坡诗话之类,“倒把于伴读的侍女们看”……呜呼!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科举制度下有很多“人才”迁腐荒诞,才女的境遇更是可怜又可叹!
沈琼枝在当时的社会可算得“离经叛道”了。但她不被举业所束缚,不被封建伦理关系所绑架,不被宋家巨额财富所迷惑,以卖诗为生,靠双手打拼——其心胸之旷大通达,其性格之洒脱自由,其才能之全面发展,即使放在现代社会,也是独立优秀的新时代女性代表。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在塑造人物时,很少表露对于人物的主观态度,但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的序中有一句话颇耐人寻味:“其人性情心术,一一活现纸上,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
以史为鉴,以经典为镜,我们品析了书中两位才女的不同形象,希冀能为女孩儿成长指明更灿烂的方向。
(作者学校:江苏省镇江市伯先中学)
悦读心分享:
鲁小姐和沈琼枝的形象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身的成长姿态。静下心来体会,相信同学们对“优秀”一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