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墨为镜头,给秋天留影

作者: 孙秋备

以笔墨为镜头,给秋天留影0

孙秋备,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多家作文期刊专栏作者。曾获河南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等。致力于整合教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孙秋备教阅读》《青春语文群文教学18例》。

【情境任务】

四季犹如一幅长长的画卷。明媚鲜艳的春天是水粉画,浓墨重彩的夏天是工笔画,斑斓厚重的秋天是油彩画,线条简约的冬天则是水墨画。文学家苏轼有诗云:“一年好景君须记。”四季之美,可成诗,可歌唱,可描画,可入文。

开学季,秋意浓。学校微信公众号向同学们征集“校园的秋天”专题作品,要求图文并茂,以文注图。本期《单元读写在线》,让我们以笔墨为镜头,一起为秋天“留影”。

【读写策略】

赏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你会发现,写景的文章表面来看是自然景象的呈现,实际上是作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写出的好文章。因此,写好文章必须多角度观察,捕捉事物的特征,才能有创意地表达。来吧,我们跟着名家选图配文,把眼中的秋天与心中的秋天留驻于字里行间。

策略一:抓住特征,选组图景

读了朱自清的《春》,你仿佛听到他在说:如果你要写春天,就不能只写春天,要写朗润的山、涨起来的水,写春草柔韧,破土而出;写春花烂漫,争妍斗艳;写春风不寒,悦耳拂面;写春雨细密,滋润着每一寸田野河山。你看,朱自清写春天,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及迎春的人等富有表现力的图景来描绘刻画。小草“钻”出土,花儿绽放“赶趟儿”,和风“酝酿”声响,烟雨“笼”着大地,人们“抖擞精神”,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天跃然纸上,唤起读者共鸣。作者围绕季节特征精选图景,并依循时间顺序来呈现画面,从初春到仲春,由单一到繁复,整篇文章显得有条不紊、疏密有致。

老舍写冬天,开篇用对比的手法点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征。怎么表现“温晴”呢?作者选择了四幅图:阳光朗照图、雪后群山图、远山水墨图、水天一色图。阳光下的济南城被小山围着,温暖安适;小雪为树着色、给天镶边,温润着冬日的草木;泉水冒着热气,温和地蓄养水草、映照柳枝。作者紧紧抓住“温晴”这一特征选择图景,并依循空间顺序来呈现画面,从城外到城内,由远到近,先写山再写水,层次井然,浑然一体。

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开篇点题,“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然后,全文紧紧围绕“美”这一特征,按照由春到冬的时间顺序对四季的雨展开描绘。春雨明亮而娇媚,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静,冬雨自然而平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同学们,漫步于秋日的校园,你有什么发现和感受?哪些图景给了你这样的感受?把这些图景按一定的顺序记下来吧!

策略二:学会凝视,多角感知

有人说:美全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凝视,就是聚精会神地观察,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只有经过凝视与感知,才能把一幅图景描绘得引人入胜。

朱自清调动了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凝视”春天。描绘春花图,他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表现群花争春的景象。正面描绘抓住花色艳、花味甜、花朵多的特点,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来细致描摹;侧面描写则通过联想和蜂飞蝶舞来衬托春花的烂漫斑斓。

同样,刘湛秋写春天的雨也是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来描绘,“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是视觉感知,“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是听觉感知,而“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则通过人的嗅觉来侧面表现春雨的美妙。

而老舍表现济南冬天的温晴,则主要通过正面描绘群山包围中的济南和人们在冬天的感受来凸显的。“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冬天济南的温暖安适;“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则从侧面表现出济南冬天的特点。

凝视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全方位多角度感知则是拥抱季节之美的通道。紧握这把钥匙,打开这些通道,你会体悟到世界的丰富和美妙。选择一幅图景,试着从多个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练练手吧!

策略三:首尾呼应,浓淡相宜

当你选择了几幅突出校园秋天特征的图景,并且全方位去观察、多感官去体悟,用笔墨细腻地描绘出秋天之美时,一篇好文章就会脱颖而出啦!接下来,我们还要给文章添加首尾。

首尾呼应能贯通文气,让文章浑然一体。《春》以盼春开头,赋予春天以人的灵性和情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在人们的期盼中,春天款款而来。结尾处,作者仍以人为喻,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青年”,突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结尾气韵与首段一脉相承,写法与开头遥相呼应。

呼应不是重复。内在意蕴上,首尾呼应常常是情感的升华和自然流露;外在形式上,可以采用灵动多样的表达。《济南的冬天》结尾简洁有力,“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标题形成圆合之势,淡而有味;《雨的四季》结尾情感浓烈,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用三个“你给我……”的句子形成排比,抒发了对雨的无限爱恋,浓情蜜意在文末达到高潮。

【读写达标】

同学们,学校公众号征稿活动已经开始了,请你驻足凝视,用心灵感知秋的神韵,为秋天做一次“个人写真”。完成后,还可以对照量表来修改提升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