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景中游,画在笔端生

作者: 刘瑞

每当假期来临,我们就可以背起行囊、游走四方,一边唱着动听歌曲,一边饱览风景名胜,然后用妙笔将景物化为文字,何其乐哉!

方法一:细致观察,抓住特点

若想写出独特的景物,我们就必须对景物作一番认真细致、全面深入的观察。

1.观察有法。观察景物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定点观景,就是立足点固定不变,由近及远、由高到低、从左到右等,有次序地展开观察。例如,鲁迅《社戏》中描写月夜行船时所见到的沿途景物,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依次展现,各呈异彩,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要抓住其大小、多少、形状、姿态、色彩甚至气味或质感等,就能写出其特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只有对所描写的景物了然于胸,才能笔墨传神。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作者用“曲曲折折”突显荷塘的形状特点;运用“田田的”一词,写叶子多而密的特点,“像舞女的裙”,运用比喻写出了叶子的形状;说荷花“如明珠”“如星星”,写出其色彩特点,又说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写的是姿态;而“缕缕清香”,则写出了气味。

方法二:横看成岭,侧看成峰

为了使笔下的景物更加鲜活生动,还应注重从不同角度着笔,立体地呈现景物的不同美感。

1.俯仰生姿。写景之前先要观察,观察就要确定好角度,或俯瞰,或仰望,或远眺,或近观,或平视,或侧看等,把所见景物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其在变化中摇曳生姿,引人注目。例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一文中,“高峰入云”,是仰望所得;“清流见底”,需要俯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是平视之景。作者从不同的视角呈现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壁之色,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动静搭配。有些景物是静态的,如田野、山林、小桥等;有些景物是动态的,如飘动的云朵、飞翔的小鸟、潺潺的流水等。为了避免笔下景物单调、枯燥,我们在写景时不单要描写相对静止状态的自然景物,还要让一些动态的景物参与到画面中来。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样绘景才会生动、活泼,写出的文章才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方法三:字斟句酌,妙笔生花

商品包装精美,可促进消费,增加商品利润;文章包装语言,展示一番文采,可激发读者情感。

1.锤炼词语。一个意蕴深刻的句子能点亮全篇,而这个句子离不开贴切的词语。鉴于此,我们要善于选用最恰当、最得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贴切生动。一般而言,巧妙地使用动词,可使人物情态、事件场景活灵活现;恰当使用形容词,可让描摹的事物显得生动、真实;妙用拟声词、叠词,可使笔下的景物有声有色。

2.妙用修辞。若想让描写的景物生动传神,亲切可人,我们不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缺少动感和活力的静物“活”化,写得生动具体,栩栩如生。

【佳作展示】

自然之美

◎魏楚涵

今天,我和妈妈出门寻找自然之美。我们沿着小路一边走,一边观察大自然。

一路上,阳光明媚,白云朵朵。一阵凉爽的秋风拂来,像妈妈温暖的大手,轻轻地抚摩着我的头。路旁栽种着枫树和松树,一阵微风吹来,它们向我频频点头。枫树的叶子已经由绿变黄,松树面容苍老,可依旧青翠茂盛。

再往前走,是一处由两棵槐树掩映的世外桃源。春天的时候,粉白的槐花开满枝头。这时,我和小伙伴常拿一根长竹竿,把槐花打下来,当作零食吃。槐花还能加面粉蒸熟做成麦饭,槐花炒鸡蛋、包包子、包饺子,也特别美味。现在,老槐树的枝头只余一些稀稀疏疏的绿叶,昔日的生机一去不复返。

穿过大槐树,我来到一个小公园。在这里,老人们一起唱曲、打拳;大人们一边看着孩子,一边聊天儿;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公园里有一个小凉亭,人们玩累了,就坐在凉亭里休息,惬意极了。

公园里有很多菊花,现在正是盛开之时,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美不胜收。黄的赛金,白的如雪。有的张牙舞爪,有的半开半闭,有的含苞欲放。鸟儿在树梢间跳跃,有时落在树枝上唱歌;一只只小蚂蚁在小路上来回穿梭,有的寻找食物,有的放哨,有的在修筑蚁穴。一切都那么自然,那么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是神秘的,是美丽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发现它的美。

点评:

本文语言流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小作者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动人:美味的槐花,休闲的人们,绽放的菊花,有趣的鸟儿和昆虫……使读者处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结尾引用名言点明主题,表达了小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