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扬先抑,跌宕起伏

作者: 刘腾辉

【技法指津】

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即为了肯定某人、某事、某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去贬低去否定,再用褒扬的态度,去赞美去肯定。

古人做文章讲究“蓄势”,说的也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动不动发牢骚、抱怨待遇不好。“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后,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使“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作者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战略眼光。

那么,我们要在写作中用好欲扬先抑手法,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贬抑处落笔,极力渲染负面形象

茅盾先生写《白杨礼赞》,开篇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花大量笔墨渲染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朱自清先生写《背影》,先写父亲的“迂”“颓唐”等,对人物进行贬抑;鲁迅先生写《阿长与<山海经>》,先是列举了阿长的种种令人讨厌之处——饶舌、多事、睡相霸道、有着烦琐的规矩等。上面几篇作品,全部是反向入笔,先写出人物不讨人喜欢的方面。

二、笔锋突转,给人恍然大悟的快感

“抑”不是目的,它是在为“扬”蓄势。《白杨礼赞》中,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就是“扬”。后文以大量篇幅盛赞白杨,和前文的“抑”形成情感上的变化和起伏。《背影》一文中,在当时的“我”和回忆时的“我”双重视角下,对父亲有完全不同的认知。后者眼中的父亲,是“扬”。作者在遭遇了生活困顿和精神压抑后,才对父亲有了深深的理解和爱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后文着力表现“我”对长妈妈的敬意,比如她给“我”买到了绘图的《山海经》,给了“我”很大的惊喜。“抑”是假,“扬”才是作者的真正用心。鲁迅先生以先抑后扬的手法,展现了对生命的养育者和社会底层的不幸者长妈妈深沉的爱。

林语堂在《曲线之美》一文中写道:“自然界好曲,如烟霞,如云锦,如透墙花枝,如大川回澜。”如果我们的文章一味平铺直叙,就会少了很多趣味。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能让情感流动起来,让情节波澜起伏,从而带给读者阅读的快感和美感。

同学们在运用欲扬先抑手法时,要注意抑扬前后要有对照性,比如前文写爷爷对自身很节俭,后文可用对他人大方来“扬”。此外,在转变的过程中,情感的抒发要自然,不可生拉硬扯,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佳作示例】

不懂我的爸爸

安徽省界首市顾集中心学校  贾文静

爸爸不懂我,从我记事起就一直是这样。

小学时,有一次学校举行广播体操比赛,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双黑色的鞋子。当时正值夏日,我准备买一双黑色网面鞋,妈妈因工作太忙,便让爸爸陪我去。到了鞋店,我和爸爸分头找。

“来,这里有!”不到半分钟,爸爸就朝我挥了挥手。

我兴奋地跑过去,爸爸指指这双,指指那双:“这双不错,这双也不错……”他几乎把所有黑色的鞋子都指了一遍。有些一看就是男款,还有一些一看就是中老年人穿的,我只好哭笑不得地摇摇头。

上个学期,我和同学闹了矛盾,哭着回了家。本以为可以得到爸爸的安慰,谁知迎面而来的是一连串的责备:“和同学闹点小矛盾有什么好哭的?这件事不能只怪别人,你自己也有错。别人怎么可能莫名其妙地就和你闹矛盾?”他,是我的亲爸吗?我心里更委屈了。

一个月前,我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去陶艺馆待了一天,亲手制作出一个花瓶。单是那瓶壁上青色的图案,我就画了将近两个小时。我把花瓶放到客厅最显眼的桌子上,以便时时看到它。

那天吃完晚饭,爸爸扫地的时候不小心碰到桌子,只听啪的一声,花瓶掉在地上。

花瓶碎了,我的心也碎了。

爸爸说:“别急,我去超市给你买一个回来。”

“这是我亲手做的,怎么能和买来的一样!您什么都不懂!”我生气地冲进了房间,内心五味杂陈,感觉和爸爸有了一层深深的隔阂。直到几个星期后的一天——

那是个周末,我哼着小曲在家里悠闲地打扫卫生,无意间走进爸妈的房间。这是什么?一个粉色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一个粉白条纹的盒子,上面还系着一个蝴蝶结。到底是什么呀?我想到爸爸平日严肃的神情,有些犹豫。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轻轻地打开了。这不是上次那个打碎的花瓶吗?我的手有些颤抖。那些花瓶碎片,居然被爸爸用胶水一点点地粘好了,还用木头补做了一个瓶口。抚摩着凹凸不平的瓶身,看着爸爸补做的瓶口,我的内心似乎被什么触动了!

我鼻子一酸,小心地抚摩着爸爸修好的花瓶。思绪如春芽般拱出地面:在我为难题犯愁时,爸爸给我耐心的点拨;在我取得一点点成绩时,爸爸给我大大的拥抱;在和爸爸下棋时,爸爸总是宠溺地让着我……爸爸的爱,一直都在,只是我经常忽视罢了。

原来,不是爸爸不懂我,而是我不懂爸爸的爱!

【点评】

这篇作文反向起笔,很好地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首先,小作者写了“我”买鞋子,爸爸乱推荐;“我”求安慰,得到的却是爸爸的责骂;爸爸碰碎了“我”心爱的花瓶,以为“买一个回来”就行……文中呈现的爸爸,是真的不懂女儿的心。然后,通过“意外发现”,实现了“扬”的目的。爸爸居然用胶水粘好了花瓶碎片,还用木头做了瓶口。为加大“扬”的力度,最后的一组排比句提升了爸爸的形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