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好学

作者: 马娜娜

主题导语

古往今来,求知好学始终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无论是古代圣贤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还是现代学者的“终身学习”,都在诉说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热爱。作为青少年,我们需要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知识,始终保持求知好学的积极态度,去探索未知、积累智慧。

时文赏读

为国家创新到老

◎李春剑

“测绘遥感是一项强国、富国、利民的事业,对它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在李德仁看来,衰老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国家创新到老,是我毕生不变的追求!”

“爱我中华,兴我家邦”,这是曾祖父留给后辈家训的第一句,也是影响李德仁一生最深刻的一句。

1985年,李德仁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完成博士学业。面对国外多家高校与科研机构抛出的橄榄枝,已在业内小有名气的他,毅然放弃高薪邀约,在答辩结束后立刻回到祖国,走上了母校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后并入武汉大学)的讲台。

“测绘,是国家建设的尖兵。要用国产的数据,用中国人的方法解决卫星遥感应用问题。”回国后的李德仁带领团队坚持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向一个又一个难题发起挑战。

如何减少测绘工作的野外工作量?这是李德仁面临的诸多难题中,他最重视的一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划界谈判,需要1:50000比例尺的地图。由于历史原因,边界地区遗留了大量地雷,靠人力完成野外实地测量工作,必定会危险重重。

要是把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接收器安到飞机上呢?但是,如何保证飞机在高动态照相时不丢失GNSS信号是个“老大难”问题。李德仁带领团队开展攻关,成功突破惯导与传感器集成的时间同步与精确标定等关键技术,研发出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与实时处理系统。

“中国人第一次通过机载GNSS系统减少了人工野外工作,这也是一次追赶国际航空测量水平的奋斗历程!”回忆过往,李德仁不住地感慨。

在李德仁的办公室,一幅“汶川地震唐家山堰塞湖三维晕渲地形图”,在正对办公桌的墙上挂了十几年,这背后是一位科学家难以释怀的内疚与心痛。

“如果当时有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就好了。”李德仁说,“在汶川上空‘扫一下’,就能快速掌握当地情况。”震后,李德仁带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迅速赶赴汶川。在处置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时,他们利用航空遥感获取详细数据,并上报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学时代的李德仁,是图书馆的常客。不但把馆内专业文献翻了个遍,他还“大胆”地揪出苏联教科书中的错误,并把心得文章送到我国航测与遥感学科奠基人王之卓教授的案头。

看到文章的王之卓倍感兴奋,在文稿上写下了密密麻麻的批注。在王之卓家中,师徒二人沉浸在学术交流中,总是忘记时间。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工作。39岁的李德仁回到恩师王之卓身边,攻读硕士学位。随后,他拿到珍贵的留学资格,投身到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阿克曼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阿克曼教授给了我一个航空测量领域的世界性难题。”李德仁说,“解决这个难题使我终身受益。”

要读书,且勤于思考,不停歇地创新——这既是李德仁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年轻人的期许。“创新不是完成一篇小论文,它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个过程需要反复,成功取决于我们能否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

在李德仁看来,世界科技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对他而言,培养更多创新人才,让测绘科学后继有人,是永恒的课题。

在王之卓80岁时,李德仁和同门为恩师举办了一次学术思想研讨会。李德仁清晰记得,老师走上台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学术思想,就是不断地向我的学生学习”。

(选自《光明日报》2024年6月25日,有删改)

●赏析

本文是有关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的新闻稿,记述了李德仁院士心怀家国、坚持读书、勤于思考、求知好学、不断创新的人生经历。文章告诉我们只要以勤奋为桨、信念为帆,人生的这艘“小船”定会不惧风雨、无畏险阻、奋楫向前、抵达彼岸。

佳作风采

破解难题的钥匙在这儿

◎王若菲

“这道题讲几遍了,怎么还错?”深夜,我的小屋内传出妈妈的怒吼,“今天必须把这道题搞懂!”

“哼,我今晚非得弄明白这道题不可!我就不信学不会!”我暗下决心。但是,眼前的一个个数学符号仿佛升腾了起来,化作一张大网,把我牢牢罩住,我想挣脱束缚,却又力不从心。

正当无奈之际,我突然想起了《虽有嘉肴》中“教学相长”这四个字。这一定是作者平时学习实践的经验总结,“教”别人的同时也能促进自己的“学”,这是一种学习方法,我为何不用?说干就干,这次我要变身讲师,给妈妈讲题。

我开始了讲题前的备课。先将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理顺,同时在草稿纸上列出已知条件的框架,然后在框架内填写步骤,最后得出结果,整个过程水到渠成。我向妈妈说明来意,妈妈满脸欢愉,静等我的教授。

第一遍讲解的时候,我极不熟练,讲解磕磕绊绊,妈妈听得一脸迷茫。怎么办?“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虽有嘉肴》中的这句话又在我耳边响起。对!自强!我提起精神,继续琢磨题目,勾连相关知识点,就这样看着、想着、算着……我不断反思、勉励自己,终于在第四遍讲解时,妈妈的眉头渐渐舒展,眼中的迷茫慢慢褪去。最后,她嘴角上扬,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并不住地点头,眼神里满是对我的赞许。

这时,我回头再看那些数学符号,它们不再杂乱无章,而是整整齐齐地排列在那里,等待着我的召唤和破解。而我,就像统领它们的女将军,运筹帷幄,神圣威风。

我兴奋地跑进屋内重新做那道题,解题思路仿若精密的齿轮,环环相扣,有条不紊,不到五分钟就做完了,先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题目,此刻却柳暗花明。

由之前的闭门造车,到如今的教学相长,思路打开,我看到了天光云影!

【河北石家庄市第四十一中学,指导老师:高金玲】

●点评

小作者以一次数学解题经历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了自己从“学不会”到“教明白”的认知转变过程,巧妙地将自己求知好学的生活场景与《虽有嘉肴》中的哲理相结合,通过“备课—试讲—修正—解题”的叙事链条,细腻刻画了自己的心理变化。内容真实饱满,语言鲜活,首尾呼应,情节完整,具有启发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