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照亮梦想

作者: 袁佳

“字如行云流水,人如雪山晶莹”,这是黄熠可成为我学生之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后来我逐渐加深了对班里这位“才情兔”的了解,她对阅读与写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与持久的热爱。她的课桌抽屉里始终放着几本经典文学名著,她常常抓住课间或午休间隙如饥似渴地开卷阅读。我也常有机会见到她在自修课上文思泉涌、洋洋洒洒地书写着自己心中的锦绣文章。拿起笔,她俨然就是一位小作家,纸落云烟、句成珠玉。她的长篇小说,常常被同学们传阅并被“催更”。

黄熠可的文章充满灵气,构思巧妙,妙语连珠。比如,有一次写秋游,她这样写道:“金黄一片之间,便已至绝顶。全班同学一步步爬上山顶,怨声载道。曰:累。问之:何累?脚累之外,更有眼累、口累。眼何累?曰:塔山之美景,并世无俦。亭台楼阁,雅致错落,步移景换,变化万千,故累。复问:口何累?曰:薯片脆、糖果甜、饮料甘。样样食之,层出不穷,故累。三人行,必有队长。研学小队,吾与俊、行三人,行为队长,三人同绘应天塔。塔高七层,威严森森,屹立于高处,然吾等‘妙’笔之下,此塔实似乡间茅舍……逐级而下之时,心情自变低落,眼所见,不再为金黄一片,而为白树枯黄,寒冬将至,不复新绿。”文言虽尚显稚嫩,却灵动至极,令人忍俊不禁。

写作对黄熠可来说,不是什么难事,她似乎有某种天赋,但我想更多的是她平时阅读积累的结果。她的家中藏书甚丰,她既爱金庸的小说、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慕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诗经》风采;她叹息于《红楼梦》中的繁华苍凉,也沉浸于乌托邦世界的虚幻美好。书页翻飞、纸笺飞扬,书中的人事、哲思,给予她理性的启蒙,亦使她晕染诗意。

大量的课外阅读让黄熠可的作品呈现出一种深刻性,她的小说《远方》是一篇反乌托邦小说,面对麻木与虚无的生存困境,少年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挣脱禁锢、追求自由之路:“所以我想逃离,我想去远方!或许,远方是个更大的牢笼,是个更虚伪的国度;或许,远方有毒蛇、有森林、有食人的野兽。但我不怕,锦绣年华,燃情岁月,若不轰轰烈烈搏上一搏,去探索我们无法想象的远方,如何对得起这韶华?”“看一看,在远方,在那遥远而神秘的地方,能不能找到人生的价值。百死不悔,这是我的选择。”其中既有自由与禁锢的冲突、真实与虚伪的对比,也有对价值与意义的追寻、存在与虚无的拷问,还有现实与个体的局限、理想与整体的超越,指向了人类永恒的生存状态。

去年暑假前的一天,黄熠可兴冲冲地告诉我,她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入选了由浙江文学院、杭州市作家协会指导的海小枪枪公益童书馆少年文学院第二届“新禾计划”写作精英班,我为她感到高兴与自豪。后来,她告诉我,在精英班里,作家们来上课,会讲述他们所热爱的文学,以及他们是如何从懵懂少年成长为作家、诗人的经历,那真是一种灵魂的陶冶。作家们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自己的写作经验与技巧。她动情地说:“对于我而言,一个怀着作家梦的女孩,袁老师,您能想象我当时是多么激动吗?每一节课,都激发了我灵魂深处的共鸣。”

黄熠可长得高高瘦瘦,颇有弱柳扶风的感觉,但她做事、学习,却有着“磐石无转移”的坚定与韧性。她的国际象棋,拿过省级奖项;她还擅长辩论,班级辩论赛上雄辩滔滔,词锋锐利。初一年级开学伊始,班级冠名“搏浪班”,征求班训,由她改写的“追风搏浪正当时,星河灿烂逐梦始。雏鹰如何飞低檐,凫鱼安能渡浅池。当有少年凌云志,应许人间第一流。心怀山海梦,勇搏浪,立苍穹”成功入选。这段话还被印制在班级文创袋上。

黄熠可说,她的梦想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成为莫言、余华的学生。她在随笔中这样写道:“那将是梦想的启航,我的眼里从此有了星星般的光芒,因为我终于知道了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富贵荣华,只想安安静静坐在堂前,做文坛巨匠们的小小学生。”

前路漫漫亦灿灿,祝愿黄熠可每一步都能奔走在自己的热爱里,向心而行,璀璨如星,笑对流年,不负韶华。

(作者为浙江省绍兴市鲁迅教育集团语文教师)

上一篇: 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
下一篇: 中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