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
作者: [英] 毛姆我对名人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所以当我的朋友迭戈·托雷表示可以将我引见给卡利斯托·德·圣阿纳时,我婉拒了。
记得我第一次读他的诗是二十三岁,他诗句中有种激情,有种英雄的孤傲和斑斓的生命力,一下让我神魂颠倒。那些掷地有声的诗句和绕梁不绝的韵律和我的青春记忆交缠在一起。
当我到达埃西哈的当晚,就拿到那位大人物留给我的字条,说如果我能第二天上午十一点登门一见,会让他非常高兴。
埃西哈走几步便能看到断壁残垣,或是有鹳鸟筑巢的石塔。埃西哈也曾有过辉煌,很多这些白色的房子,石头大门上都有气势雄伟的纹章,卡利斯托先生就住在这样一栋房子里。
这个建筑的各种比例都很大气,但油漆已经暗淡,地上的瓷砖多有碎裂,还可见到多处灰泥大块大块地剥落。院子中间有张桌子,两侧各放一张摇椅,桌上的报纸已经是半个月之前的了。我开始猜想,在温暖的夏夜,坐在这里抽烟时,是怎样的梦幻充溢着他的思绪。柱廊之下,墙上挂着一些西班牙的绘画,颜色暗沉,画艺也拙劣。这个场景和这位浪漫诗人的形象太过相称,我几乎要被这个地方的气魄所压倒。我之前对于这次会面一直很冷,甚至不知为何略觉得无聊,但现在开始有些局促起来,点了一支烟。我是照着时间来的,不知老先生是给什么耽搁了。这种寂静让人有些不安。
我听见有声响,心跳快了起来。我现在有些激动了,等到看见他走下楼梯时,我屏住了呼吸。他一只手里有我的名片。这是位个子很高的老人,花白的头发依然很茂密,而浓密的眉毛依然是乌黑的,这让他的黑眼珠里闪过的火焰更添了一分严峻的气势。在他的年纪,眼神里仍葆有那样的光芒让人赞叹。他不带笑意的眼神落在我的身上,冷静地审视着我。他的衣服从上到下是黑色的,一只手中拿着一只宽边帽。在他的仪态中有种自在和高贵。他完全是我希望的样子,他身上没有一寸不像个诗人。
他进了院子,缓缓向我走来。他的眼睛也绝对像是鹰的眼睛。这是个重大时刻,他站在那里,我心里唱起了卡利斯托先生最有名的情诗,轻柔而动人。
还好,我之前准备了该如何跟他打招呼。
“大师,我这样一个外国人能和您结识真是万分荣幸。”
他犀利的眼神中突然有笑意摇曳了一下,严厉的嘴唇也有那么一瞬被微笑弯成弧线。
“我是卖猪鬃刷子的。你弄错了,卡利斯托先生在隔壁。”
(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有删减)
点读
小说开篇说自己对名人没兴趣,然后反转情节,通过“插叙”回忆“我”对诗人卡利斯托诗句的迷恋;接下来,作者把情节推进一步,“我”当晚就拿到了大人物的字条,想急切地拜访大人物。这时,作者运用白描的写作手法,通过想象创造了虚拟的环境:暗淡、破旧、简陋,这些细节反衬了诗人形象的璀璨,也烘托了“我”因仰望而生发的虚幻。“我”终于想上前同诗人打招呼,小说由此进入了高潮。最后,情节急转直下,颠覆读者的三观,原来,这一位并非诗人,而是卖猪鬃刷子的人。结局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
小说《诗人》情节波澜起伏,竭尽腾挪跌宕,可读者读来却是水到渠成般自然。究其原因,应该源自文本符合生活逻辑的自洽,小说围绕一个符合常识的主旨——名人光环对“粉丝”理性的蒙蔽,具有反讽与荒诞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