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在叙事文中的有机融合
作者: 钱胜武钱胜武,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温州市首届学科骨干教师。曾获县优质课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多篇论文、案例、多媒体课件获全国、省、市一等奖。

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的结尾处写道: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此刻史铁生从生命的低谷走出来,再次去北海看菊花。作者笔下,菊花色彩明亮,“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让人觉得生机勃勃。这里不仅是在写菊花,还是在写母亲的淡雅、高洁,写母亲对“我”的爱热烈而深沉。联系上文,通过景色转换、色彩变化,作者的心境完成了由灰暗到明朗的转变,象征着生命意义的延续。
景物描写,因其能耀人眼、闻其香、品其味、触其感同学们在写作时,最喜运用。那么景物描写如何与叙事融为一体呢?我们在平时要如何进行训练呢?
(下文选用的学生作品均来自教育集团)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写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我们不难发现,写好景物描写要注意两个要点:一是我们要反映的客观事物;二是根据人的情感和认识的变化而形成。
在具体行文中,景物描写可以让故事更好地发生。如一同学在《李子树的幻想》一文中这样写:
学校后花园里有几棵李子树,每到那雪白的李花凋谢,结出紫红的果实时,学校便会叫人将李子摘下给我们吃。那时还只一二年级的我们,个个攒成一团,争着、抢着、笑着、闹着......
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我们要把李子核种进地里,说不定能有一棵属于我们自己的李子树呢!”吃着酸甜李子的我们一听这主意连忙叫好,将吃剩的李子核仔细用水清洗、擦干。你瞧,一列长队你争我攘地走向了后花园。
(郑豪睿)
作者用"雪白""紫红"两种色彩,是李子树不同季节展现的不同样态,已然有了生命动态的画面,下文接着写“学校便会叫人将李子摘下给我们吃”,自然有了“争着、抢着、笑着、闹着”的场面。这样让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自然融合,下文“清洗、擦干"李子核,“一列长队你争我攘地走向了后花园”等行为发生成为可能好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当然后来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显得更自然,更有深度。
又是丹桂飘香时,景物成为记忆不可或缺的一个必然元素,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请看一同学在《穿越时空的爱》作文中这样写桂花:
我望着桂花树影,双手托着下巴,闭上眼晴,想要安静一会儿。忽然,一阵桂花香钻进了我的鼻子,我一惊,思绪便被拉到一个遥远的回忆中去了。
还是一个熟悉的秋天,还是一阵桂花香,只是多了个熟悉的人—阿太。她亲自做了一盒桂花糕送到我家,我拿起一块咬了一口一甜蜜的味道在舌尖绽放。“真好吃!”
景物描写,让记忆从真实发生。人的记忆总是那么奇特,当某种熟悉的气息再次围绕时,以往特定的情境、特别的人物…便会在脑海中倏然浮现。“一阵桂花香钻进了我的鼻子”自然引出了“甜蜜的味道在舌尖绽放”的“桂花糕”和自己“熟悉的人阿太”。
作者又写道:
阿太将手凑近我的鼻子,一股淡淡的清香钻进我的鼻子里,但闻不腻。它既有春天花香的甜蜜,又有夏天小荷的清爽。
(伍彦州)
人们常说丹桂飘香,但是留心观察生活的你一定会注意到,桂花盛开的季节,或许你只会闻到一路清香,或许你只看到“轻轻摇曳”,也可能是不闻其香、不见其形…文段里,作者从“桂花树"到“一阵桂花香"再到"一盒桂花糕”,最后到桂花的“一股淡淡的清香”,景物描写形体上从大至小,从桂花的形态到香气,描写角度从视觉到嗅觉,这样自然引出“它既有春天花香的甜蜜,又有夏天小荷的清爽”精神世界升华的过程。
月光可以表达思乡之情,可以与女性或母性相联系,表现其柔和、宁静有同学在《将爱织进月光》一文中这样写月光:
月明星稀,月光映在窗户上,映衬出奶奶的身影。奶奶坐在窗前一针一线缝织着月光…
又是一个夜晚,我偶然走出房间,见奶奶的房门半掩着,微弱的灯光从中透出,温馨而舒适。我走过去,从门缝向里面看- 一我忙住了。我看见了奶奶,背挺起来了,头低下去了,我的奶奶…我那爱织衣的奶奶啊!我就那么看着,看着她用粗糙的手一点点地穿线;看着她用浑浊的眼一点一点地检查;看着她将数不尽的爱意织进衣里,织进我心里,
我不记得我是怎么回到房中的,只朦胧地记得那月光映在脸上,映出那么个苍老的身影,照无眠。
月光落在花丛中,而您落在我心里。我永远记得那个坐在窗前的身影,她将爱意织进月光,就那么坐着、等我……·
(戴妤宸)
这里的月光必须是朦胧的,而且又是不可或缺的。文章中的月光不仅表示时间之晚,还表示月光虽清冷却柔美的特质,表现出奶奶对“我”浓浓的爱意,文章中的“月光"是不可替代的。奶奶织毛衣的行为,作者连用四个“看着”,同样的词语,含义却从单纯的“看”奶奶织毛衣逐渐上升到“悟"奶奶“数不尽的爱意织进衣里,织进我心里”。文章中,月光的朦胧与记忆的清晰形成鲜明对比,更加深刻地表现出奶奶对“我”的关爱,更让“爱”的概念由模糊变得清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td20250418.pd原版全文
寻常的生活,不起眼的景致,当与事件一起发生就会有人生百味。乡村的打板栗有什么可写的呢?一同学在《爱与板栗树》中这样写道:
十月份板栗树叶渐渐枯黄,枝头挂满了一个个小刺球。人们也纷纷来山里摘板栗,乡村的板粟总是很甜。
……青黄色的枯叶干巴巴地吊在树枝上,我迫不及待地跑到草丛边翻找掉落的板栗。突然,一个“球”滚到我的脚下,这个怪“球”浑身长着刺,碰一下就扎得手痛。我一下向后退了好几步,爸爸看着我这副模样,笑着向我走过来,霸气地用脚将布满刺的板栗壳踩破,再细心地用手轻轻扒开板栗内壳,“咕咚”一下冒出两颗栗子。光滑乌亮的栗子被小心地放在我手心,我抬头便看到了爸爸那和蔼的笑脸,他牵起我的小手说道:“该打板栗了。
……我学着爸爸的样子推竿子出去,猛地向下挥一“哗啦”掉下一堆板栗。我抬头看着青黄色枯叶仿佛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再看着纷纷掉落的板栗,半天才反应过来这是我打下来的。骄傲自豪中夹杂着的幸福感,从心里油然而生。
又是一年秋风起,往昔画面又浮现在我脑海里:高大的板栗树,泛黄的板栗树叶,“哗啦、哗啦”的打板栗声......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甜。
(季芸辰)
文章中叙述了“我”翻找掉落的板栗而“碰一下就扎得手痛”,再到爸爸“霸气地用脚将布满刺的板栗壳踩破”,最后“我学着爸爸的样子推竿子出去,猛地向下挥”等内容,展现了找板栗、踩板栗、扒板栗、打板栗的过程,表现出其乐融融的生活场景。行文中板栗树叶从“枯黄"到“干巴巴"再到“青黄色枯叶仿佛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景物的刻画因为事件的发展、人物心境的变化而变化,文中的“甜”,也由刚开始味蕾上的感受上升到心灵层面
请同学们再欣赏一篇佳作
爱的轮回
夏千画
记忆中的外婆,是严格的,是慈爱的。
小时候在外婆家长大。每天跟着外婆在市井街巷中散步,东看看、西瞧瞧。如今回忆,有太多想讲的。然而记忆深刻的还是在老旧的家里,外婆教我念书的情景。
其实外婆并不识多少字。她从小在山里长大,是家里的长姐。拉扯着五个弟弟妹妹长大成人,自己没有多少时间读书。但外婆对我的学习很上心,她专门跑到镇上最大的一家书店给我买书,又在家里专门辟出一个小角落让我读书。
那时我也不过三四岁,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但在外婆教我念书的时候,我总是很听话的。书桌正对着后山,我一抬头,青翠的树影便在眼前流转摇动,记忆里的后山一直是这样。外婆也总是在桌边笑着看我。
外婆教我念《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外婆念一句,我就跟一句。我不会,她就反复念好几遍给我听。我不懂,她就停下来,一点一点给我讲。有时候外婆也不知道书上的字怎么读了,她总是羞愧而抱歉地看着我,默默地找人问去,等学会了再教我。于是,我的文学种子在外婆的点滴相授中慢慢生根发芽......
后来我长大了,回到父母身边,上了小学,偶尔才回去看外婆。后山的树木依旧青翠,像儿时一般,外婆却日渐苍老。人到了暮年,身体越发不好,但外婆每次见到我,都会用她闪着光的眼晴含笑注视着我。
有一次回去看外婆,她坐在我身边,好像当年教我念《三字经》时一样。她正鼓捣着手机,突然,外婆伸出手小心碰碰我:“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我在她的眼里看到了一丝羞赧,仿佛在为自己的学识浅显而抱歉,一如当年。我眼眶一下子湿润了,“外婆,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缓缓地说,她没听清,于是我又说了一遍。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于是我停下来慢慢给她讲……
最后外婆明白了,她看着我笑,像个孩子。那一瞬间,时空仿佛轮回又重叠,不过角色转变了。
外婆的爱藏在点点滴滴中如今我长成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女孩,这与外婆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亲情之爱永远不会消散,只是方式不同,只是轮回。
文章中有两处景物描写特别有意思。第一处是“我一抬头,青翠的树影便在眼前流转摇动,记忆里的后山一直是这样”,这一处景物描写富有色彩美、动态美,且强调“一直是这样”,这样的景物描写除了让美定格外,更加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第二处是“后山的树木依旧青翠,像几时一般,外婆却日渐苍老”,这里的描写就很有讲究了,语句中明明说“像儿时一般”,但是展现的景物却只是“青翠”二字,与后文“外婆却日渐苍老"形成强烈反差,青山依旧在,外婆却已年华不再。
我们再看事件,儿时“我不会,她就反复念好几遍给我听。我不懂,她就停下来,一点一点给我讲”,现在则是“我缓缓地说,她没听清,于是我又说了一遍。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于是我停下来慢慢给她讲…”是啊,外婆年华不再,但是亲情却永不消散。好一场爱的轮回!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wtd20250418.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