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

作者: 张希奥

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0
唐·三彩南瓜
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1
唐·三彩西瓜
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2
清·乾隆款红地描金粉彩像生干果高足盘

“好吃”的陶瓷

像生瓷,顾名思义,是指模仿生物的瓷器,有时也特指模仿花果类或动物形象的瓷器。

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最早提到“像生”一词,便是和花果联系在一起:“果子局,掌装簇饤盘看果、时新水果……像生花果。”

三彩南瓜与三彩西瓜是较为罕见的像生食物唐三彩,都是国家一级文物。

三彩南瓜现藏于西安市临潼区博物馆,由唐代耀州窑生产,造型逼真,施釉均匀,工艺精湛,整体造型大气又古朴。此瓜出土于唐代庆山寺地宫,被发掘时宝帐前摆着三件供盘,中央盘中供奉的就是这件三彩南瓜。正是这个南瓜的发现,彻底打破了传闻中“南瓜不献佛”的说法。

三彩西瓜外观呈圆形,上端略小,瓜盘连体,蒂落与花落之间用绿釉画出瓜皮的纹理,整体形象非常生动。

有趣的是,该瓜自1991年8月在西安东郊田家湾被发现后,就一直争议不断。

1991年之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西瓜自五代被引进。三彩西瓜一出现,把中国人的吃瓜历史向前推了两三百年。专家们面面相觑,十分纠结。因为这个瓜并不完全“干净”——它不是通过正规考古发掘出土的,而是1991年派出所破获的一起倒卖文物案中的“赃物”。案犯交代,其出土于西安东郊田家湾的一座唐代古墓。但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时,却发现古墓已经被破坏。略显可疑的来路能否成为改写西瓜历史的重要证据,专家们不敢妄下论断。

到了清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顶峰,工匠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仿烧各种物品。大量生动传神、足以以假乱真的像生瓷被生产出来。

故宫博物院的清代像生果品盘中,有核桃仁、桑葚、樱桃、荸荠、石榴、橘子、枣、白果、螃蟹、荔枝等多种食物,酷似原物,真假难辨。凑近了看,更能感受到细节之精妙。石榴的光泽感、核桃壳的褶皱、橘子的明暗色彩都刻画得很传神。

这两件作品用标新立异的炫技方式,展现出乾隆时期登峰造极的瓷器工艺水平。

“好吃”的玉石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三宝中有两件都是“玉石美食”,一为翠玉白菜,一为“东坡肉”,一荤一素,搭配均衡。

翠玉白菜由一块完整的翠玉雕刻而成,白色雕刻成菜帮,绿色雕刻成菜叶,菜叶之上,还雕刻了两只昆虫。在清代,白菜代表清清白白,昆虫寓意多子多福,因而翠玉白菜也就成为绝佳的嫁妆选择。据传,这件翠玉白菜是光绪皇帝瑾妃的嫁妆。

所谓“东坡肉”,则是外形酷似红烧肉的玉石雕刻。据史料记载,这块肉形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在康熙皇帝时期,由地方官进贡,将其送入皇宫。这块天然肉石,肉皮、肥肉、瘦肉层次分明,色泽诱人,连肌理与毛孔都细腻、逼真,明明是石头,却好似散发着肉香。

东坡肉还有一块姐妹石——东坡肘子。这块肘子造型生动逼真,集齐了真肘子的皮、膘、肉、骨、毛五要素,皮色焦黄,脂肪细腻,肉质红润,被称为“中华第一肉石”。

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3
清·肉形石“东坡肉”

“好吃”的象牙

台北故宫博物院有翠玉白菜镇院,河南博物院则有象牙白菜镇院。

象牙白菜,论逼真程度,比翠玉白菜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叶子嫩黄,叶脉脉络清晰,就连叶片伸展的姿态都很传神。白菜上,还点缀有一朵鲜嫩的雏菊、一只红色瓢虫和一只蝈蝈。

河南博物院还有一件水灵灵的象牙萝卜,同为镇院之宝。萝卜长约27厘米,颜色为新鲜的红色,根部渐变为白色,萝卜须上刻画出没洗干净的泥土,萝卜叶上趴着一只蝈蝈,连其腿上的绒毛都表现得非常真实,可见雕刻之细腻、技艺之精湛。

其实,清代盛产仿生制品并非巧合。

审美上,清代的书法、绘画等都有求奇的倾向,陶瓷、雕件等工艺品亦追求标新立异,出现大量仿生制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技术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清代很多工艺技巧都达到了顶峰,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去生产逼真的仿生制品。

正如牙雕工艺历经六七千年的发展,到清代日臻成熟而达鼎盛。乾隆以后流行刻缕染色象牙雕件,多采用写实手法,造型上力求生动逼真。象牙白菜和象牙萝卜也就应运而生。

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4
清·翠玉白菜
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5
清·粉彩雕塑蟹果盘
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6
清·象牙白菜
人在博物馆,很想吃文物7
清·象牙萝卜

(木子木摘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 看展览”)

上一篇: 摘抄本
下一篇: 如何让AI更懂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