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AI更懂你
作者: 鹿过平林想象一下,一个无所不能的虚拟伙伴,熟知世界上的所有事情,贯通古今。最重要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它都做好准备伸出援手,从不会对你说“不”。面对这样的伙伴,你会不心动吗?
但是,你知道如何提问,才能让它更精准地理解我们的需求吗?
使用积极的语言引导AI
人工智能模型喜欢明确的期望性指令,因此,用户最好避免使用限制性语句。
期望性指令:“描述这座城市的风景,包括日出时的美景以及街巷的烟火气。”
限制性指令:“描述这座城市的风景,但不要提到日落。”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和人类一样,模型也更喜欢积极的指示,进而在给定的边界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算法的创造力。
给出例子,搭建思维链
一个清晰明确的例子,就能让模型更精准地理解复杂任务,并产出高质量的答案。
如果你给出这样的提问:“假设你是宠物顾问,请向住在小公寓、有全职工作且喜欢安静的人推荐合适的宠物。”再加上提供的例子:“举例来说,对住在小公寓的忙碌人士而言,猫是理想选择,因为它们独立且无须频繁的户外活动。”
那么模型会像人类一样,从具体案例开始逐步分析并形成完整的“思维链”。它可能会依次考虑:居住空间、工作时间、环境偏好等因素,最终给出针对性的建议。在问了模型这个问题后,我让它告诉我,为了给出这个结论,它经历的完整思维链是怎样的,模型给出的答复如下:
评估居住空间(小公寓限制了适合饲养的宠物的大小和活动空间)——评估工作时间表(全职工作意味着宠物在白天只需要得到最少的照料)——考虑噪声耐受力(对喜欢安静环境的人来说,安静、不那么活泼的宠物是更好的选择)——将以上因素与宠物相匹配(猫:独立、安静、适应狭小空间;鱼:无须过多照料,无噪声,非常适合忙碌人士;仓鼠:需要小笼子并且大多在夜间活动;狗:只有部分品种适合居住在楼房,仍然需要被主人关注、进行户外活动)——得出最终建议:建议养猫或鱼以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
经过对比测试,研究者发现,指令结合具体事例,可以让AI表现得更优秀。
遇到瓶颈时后撤一步
如果你发现AI的回答过于泛泛或陷入循环,不妨尝试一种研究员常用的方法——后撤一步——改变提问的角度,分解任务。
原问题:“给我灵感,如何丰富悬疑小说的情节?”
改进的提问:“从环境设定开始,描述一个适合悬疑小说的场景,然后提出适合的情节元素。”
这种方法将复杂问题分成多个小任务,让AI逐步完成,更有针对性。对人类来说,这种后撤一步的思维方式同样适用,比如在解决复杂问题时,通过将任务一步步分解,而让思路更清晰。
与AI的交互也可以帮助我们反思日常沟通中的问题,实现人与人更高效的沟通。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