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车比油车更易引发晕车
作者: 罗伯特晕车,医学上称作“晕动症”,是一种由运动感知紊乱引发的不适现象。人体通过前庭系统、视觉系统和本体觉系统的协同作用,来感知并理解身体的运动状态。一旦这三个系统传递的信息出现冲突,大脑便难以协调处理,晕车症状就会随之而来。在日常出行中,电车比油车更易引发晕车,这一问题困扰着不少人。
从加速特性来看,电车以其平稳、迅猛的加速而闻名。这种近乎直线式的加速方式,在频繁的加减速过程中,极易对乘客的前庭系统造成挑战。当车辆瞬间提速时,前庭系统感受到身体的加速,视觉系统却可能因车内环境相对静止,没有同步接收到相同的运动信号,信息的冲突便产生了。反观油车,它依靠内燃机燃烧燃油产生动力,其加减速过程更为温和。这种相对舒缓的速度变化,让三个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更为协调,从而减少了晕车的可能性。
电车行驶时产生的震动与噪声,与油车有着明显区别。电车的电动机运转近乎无声,车内环境极为安静,乘客的前庭系统容易失去参照,大脑在判断车辆运动状态时就会出现偏差,进而加剧晕车感。而油车在行驶时产生的震动与噪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乘客的前庭系统,但也能作为一种辅助信号,帮助大脑更准确地判断车辆的运动状态。比如,当车辆加速时,发动机的轰鸣声和车身的轻微震动,会让乘客从听觉和触觉上感知到车辆的运动,使三个系统的信息更趋于一致。
在车厢设计方面,为提高能效,许多电车采用了更密闭的车厢设计。这虽然有助于降低能耗,却容易导致车内空气不流通。乘客长时间呼吸这样的空气,会感到胸闷、气短,这些不适反应会进一步加重晕车症状。而油车的车厢设计相对更为开放,空气流通性更好。
对容易晕车的乘客而言,有一些方法可以降低晕车风险。比如,选择视野开阔的座位,保持头部稳定,避免长时间阅读或使用电子设备,以及适时进行深呼吸来调节身体紧张状态等。同时,驾驶员也应注意保持平稳的驾驶风格,尽量减少急加速、急刹车和急转弯等操作,以降低乘客的不适感。
(本刊原创稿件,视觉中国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