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平板和手机,古人就不近视了吗

作者: 柯柯

没有平板和手机,古人就不近视了吗0

“10米开外,六亲不认;20米开外,雌雄不辨;30米开外,人畜不分。”近视,是当代大部分学子都有的烦恼。虽然电子产品确实容易导致近视,但是在连电都没有的古代,人们照样会近视。

那些古诗里的近视眼

知识让我们心中的世界变得清晰,但获得知识的过程,却让我们眼中的世界变得模糊——眼镜度数往往伴随知识水平的不断增长,每一度都是努力学习的证明。

你们熟悉的白居易,关于自己的眼睛问题,写了多首诗。《眼病二首·其一》中,“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这充满朦胧美的世界,就是典型的“老花眼+近视眼”的视角;《病眼花》中,他又抱怨“大窠罗绮看才辨,小字文书见便愁”——看大的东西勉勉强强,看小的东西模模糊糊,看来近视度数还不低;后来,他终于开始后悔,怪自己当初过分刻苦,“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历史上还有一位有名的近视眼,就是以砸缸著称的司马光。据其自述,“素有眼疾,不能远视”。司马光是努力型学霸,特意把枕头换成了圆圆的“警枕”,稍微动一下,枕头就滚走,人也就醒了,醒了就继续读书。这样过度用眼,又没有达标的照明条件,不近视才是奇迹。

眼睛不好,补肾吗

古人认为,近视的发病机理包括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血气和营养不足以供养眼睛,才导致近视。因此,不少郎中对近视的治疗方法简单粗暴:补肾!

如果唐人有微信公众号,那么孙思邈的文章《震惊!最伤眼睛的行为,你中招了吗?》一定是“10万+”爆文。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他列举了16项丧明因素,“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总结如下:保证合适的照明条件,不能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否则就是自戕双目。

对于“医圣”的核心观点,中老年文人非常认同。刘禹锡表示,人一定要“减书存眼力”,自己就是个反面典型,“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色觉改变、畏光、迎风流泪;苏辙也说,“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

高度近视的欧阳修则发动“钞能力”,开创了现代听书App的雏形——雇人给自己念书,宁可亏钱,也不能亏待自己的眼睛。

眼镜才是最终归宿

早在东汉时期,能映物放大的凸透镜就已经出现了。宋人更会在阅读时使用放大镜和老花镜。不过,此时的眼镜没有镜腿,需要用绳子绑在脑后。

13世纪,可佩戴的眼镜在欧洲出现,后发展出镜框和镜腿,明代被引入中国。到了清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可以用上这种西式眼镜。但此时的眼镜行业还不够发达,卖家没有验光的步骤,只是将不同度数的眼镜都摆出来,请顾客自己试戴挑选,是完全的“自助式配镜”。

雍正皇帝视力很差,凡他所到之处,都有眼镜陈设以恭迎圣驾。他收藏了几百副眼镜,水晶的、茶晶的、墨晶的、玻璃的……不仅种类多,还很潮。

淋过雨的人,就想给别人撑伞。雍正十分关心视力堪忧的官员们,曾把自己的眼镜赏赐给江南河道总督嵇曾筠。嵇曾筠收到后感激不已,表示“从此视息更觉精神,办事尤当奋励”。看得清楚了,人也精神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也不知道这俩人的近视度数是不是差不多。不过,这是皇帝御赐的,就算度数不合适,也必须赞赏。

(一朵摘自《课堂内外·少年大学》2024年第12期,邱炯图)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