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画师

作者: 邢耀龙

卑微的画师0

莫高窟第3窟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敦煌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就在这个洞窟佛龛门北侧的观音像左下角,出现了一条题记——“甘州史小玉笔”。在莫高窟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中,题记中留下的画师名字只有12个。

游客们来到敦煌的时候,总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大部分的壁画里看不见画师的署名?

在古代,一般的画匠和塑匠属于“百工”之列,在士农工商的传统观念中不被看重。我们所熟知的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同时也是官僚,阎立本甚至当过唐朝的宰相。直到宋徽宗时期官方画院出现,画家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在敦煌石窟的营建过程中,画匠只是乙方,而甲方就是出资人。出资人的不同身份和需求决定了石窟类型的多样:寺院为日常使用而出资修建的有殿堂窟、禅窟、仓储窟和居住窟;高僧或其弟子出资修建的有纪念窟和瘗窟(安葬去世的僧人);百姓集资修建的有功德窟;等等。因为开凿洞窟的成本很高,在身份众多的出资人之中,政府官僚和世家大族是敦煌石窟最主要的甲方,因此绝大多数洞窟是政府的文化工程或家族的家庙。如果在壁画里写上画匠的名字,就意味着地位低下的画匠也进入了佛教世界;画匠与佛陀同在一幅壁画里,这在当时的尊卑观念下是不可想象的。另外,作为家庙的洞窟里一般绘制有供养人,后世子孙还要来这里做法事和瞻仰先祖,如果壁画上有画匠的名字或形象,当后世子孙磕头行礼的时候,等于也给画匠磕了头,这是绝不被允许的。

因此,甘州人史小玉只能将自己的名字用小字偷偷写在不起眼的地方。

(张秋伟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敦煌大历史》一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