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会:我把世界装进背包
作者: 李喆拿到小鹏带来的新书《我把世界装进背包》,我翻开简洁的封面,世界扑面而来。作者穿插其间的旅途随感,与那些新知、故事交织在一起,令人印象深刻。
小鹏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旅行的书,“它还表达了我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
从科普到“私人珍藏”
“这本书最初的定位,是一本科普童书。”落座之后,小鹏开门见山地说,“因为每个孩子的心底都可能埋着一粒想去看世界的种子,让它发芽的阳光雨露,可能就藏在某本书或某部电影中。”但写完一部分后,小鹏发现自己无法只做科普,“我走了很远的路,遇见许多人,体验了很多东西,我的理解、我的感受是这本书不能割舍的部分”。于是,这本书最后的定位,是科普与感悟的融合。
成书过程中,出版社的编辑对文字的严谨态度令小鹏赞叹不已。小鹏说:“比如,我写日内瓦,写到那里有欧洲核子中心,是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前沿科研阵地。我去那儿参观时听过工作人员讲解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建造过程和工作原理。那是一条建在瑞士和法国两国地下的环形隧道,总长超过27千米。它的工作原理是在环形隧道中给一些粒子加速,然后让这些高速运动的粒子相互碰撞。在碰撞中,原先的粒子会被撞碎,科学家通过观察碎裂后的物质,来判断原先的粒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对此,我在书里打了个比方,说‘就像只有打破蛋壳才能看到蛋清和蛋黄一样’。看到这段时,编辑马上去找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老师请教,判定这个比喻是准确的,才会采用。”
“接下来,我写了自己观看纪录片《日内瓦事件》时受到的触动,纪录片里记者问一位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您知道这里要做什么吗?’出人意料的是,那位看上去很普通的农民竟说出了‘粒子’‘加速’‘碰撞’等字眼。记者追问他,‘您对物理感兴趣吗?’这位农民想了想说,‘当然,因为科学就是我们的未来。’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把这句话写到书里。”
20余年的环球旅行,小鹏一直在路上,他从自己去过的600多个地方中,选出365个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旅行目的地,推荐给读者。“我将很多有人情味的内容也放了进去,这可能是这本书的特色。”
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全力以赴
小鹏为这本书设计了明暗两条线索:时间线是明线,从1月1日到12月31日,他推荐的目的地基本上与时令对应,读者可以跟着时令去旅行;暗线是篇目之间的关联,比如,通过相同的气味把南极的“企鹅殖民地”和东南亚的蝙蝠洞联系起来,通过共同的探险者把埃及的神庙和约旦的佩特拉古城联系起来……“说实话,要找出这些相关性,特别‘烧脑’。我排列组合了无数次,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够有一种天马行空的乐趣。说不定随意翻开一页,就能开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从世界尽头的乌斯怀亚到云南的束河,小鹏用细腻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每个目的地的独特之美。他说:“我花了两年时间写这本书。写作的时候,我每天只有这一件事,从早到晚都围着它转。我会计算每篇需要多少个字、多少个故事、配几张图片……到后来写作变成了一种固定的流程,我感觉每天都过得很快。”
在小鹏看来,旅行的“保质期”很长,哪怕过了二三十年,你一旦想起,就会立刻穿越回去,当时的一切也跟着活过来了。在挪威奥斯卡二世岛当一天“化石猎人”,在墨西哥的村子里过亡灵节,在夏威夷跳崖,在南极跳水,踩在赤道线上,游历非洲象的家园,在撒哈拉沙漠听一场音乐会……每当回望这些经历,他都会觉得光阴没有虚度。
诗人北岛曾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小鹏觉得那些已经行走了很久的旅行者有两个使命:一个是告诉即将踏出家门的年轻人,这条路上他们并不孤单;另一个是让那些已经在路上的人知道,他们其实可以走得更远。“在即将到来的太空旅行时代,说不定我们也能飞出地球去看看。”
小鹏喜欢分享旅行中的感悟。比如,他在熊野古道行走时感受到的宁静,“这种宁静并非鸦雀无声,事实上,我总能听到各种声音,风声、鸟鸣、蛙叫,但当我用心去感受这些声音的时候,我的心静了下来”。
在国内行走,时间充裕的话,小鹏推荐慢节奏的深度体验,比如乘坐宝成线(宝鸡至成都)上的某一趟火车,穿越陕西、甘肃、四川三个省。“这趟火车开得很慢。火车穿过无数隧道之后,当你看到满山的绿色,你的心情会一下子变得明亮起来。而且,当得知在2000多年前开凿蜀道时,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利用石块的热胀冷缩原理来开山凿路,你会特别佩服古人的智慧。”
做自己擅长的事,不会厌倦
回头看,小鹏坦言他20多年一直都处在“有了梦想,就去实践”的过程中。“最初可能就是想要去看看世界,当环游世界的梦想实现以后,我想开一个青年旅社。然后,旅行、写书、开青旅就成为我的主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困难、压力、挫折、烦恼等一直在反复出现。但一切过去之后,我面对未来的人生,变得更有信心了。”
令小鹏印象很深的是,2017年在清迈,他曾走进一家开了30多年的二手书店。老板乔治来自爱尔兰,当时已经70多岁了。小鹏问乔治:“书店已经开了这么久,一直做同一件事,您会觉得厌烦吗?”乔治笑着说:“如果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就永远不用退休了,因为你没把它当成工作。”
我问小鹏:“走了20多年步履不停,你有哪些收获?”
“第一个是能够完全接纳自己了。行走了那么这年,我知道自己最适合干这个。我不用和别人比,跟自己比就好。第二个是我面对人生的态度有一些变化。身处青旅,我经常和比我小很多的年轻人聊梦想、聊旅行,畅所欲言。我觉得这就是我的自由之路。我会更简单地去接受未来,但这种简单不是说我什么都不干,相反,我会做更多的事情,但都是心甘情愿地去做的。也可以说,我有了某种信念,不管做什么都更加坚定了。比如我从2001年开始旅行,没有中断过,我在全国开了15家青旅,还写了8本书。做自己擅长的事,我没有想过要放弃。第三个就是见识了世界各地的人的生活状态。”
在行走中发现爱、传递爱
小鹏对他第一次到尼斯旅行的经历记忆犹新。当时看到《孤独星球》推荐了一家叫“科马”的酒庄,他和同伴就打算去看看。地图上显示的距离不算远,于是他们决定徒步过去,可走了大约一半的路程时,天就黑了。原路返回不甘心,继续向前不安心,他们一时进退两难。一位在路边遛狗的法国老太太了解到他们的窘境后,让他们跟她回家。没过多久,她从车库里开出一辆轿车,招呼他们上车。汽车在山路上奔驰时,老太太说,自己退休后从巴黎搬到尼斯,与先生一起安享晚年。她说她的儿子正在亚洲旅行,说不定已经到中国了。很快,到了科马酒庄,老太太用法语问清参观路线后,用英语转述给他们。“我们不知该如何表示感谢,她却说不用谢,如果她的儿子在中国旅行时遇到麻烦,她相信也会有好心人帮助他,因为‘love is a circle’(爱是一个圈)。说这句话时,她一脸真诚。”
小鹏在老挝孟威村还遇到过一位赤足行走的旅行者,叫阿莱克斯。阿莱克斯平时住在印度果阿,来孟威村是为了收集当地原生态的织布图案,然后印到衣服上,再拿到果阿的安朱纳跳蚤市场上出售。“阿莱克斯告诉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剧本早就被写好了。我们做的任何事都已经被无数人做过了,我们所能做的也仅仅是在无尽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中的又一次重复。所以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唯一目的,就是认识自己。”
这些温暖的故事,都被小鹏写进了《我把世界装进背包》中。他希望读者在探访每一个目的地时,都能享受旅行带来的愉悦、温暖。
旅行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当下
“我曾在复活节岛看过一次日落,当时我旁边有一对来自中国的母女,那个女孩问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说,旅行就是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她说,这就像课本上的标准答案。我当时也没有想到更好的答案,而且我自己也还在寻找旅行的意义。但就在那天晚上,因为脑子里一直思索着这个问题,回去的路上,我发现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我听到狗叫声,听到身后传来的音乐节激昂的音乐。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旅行能够帮助我们去记录一个个有声音、有画面、有色彩的时间切片。这种切片没有办法用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记录,只能自己到现场去听、去看、去感受。所以我感觉,旅行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训练我们用心感受以及记录当下的能力。”
相比摄影器材,小鹏觉得记录的关键在于取景框背后的眼睛。“究竟是什么在控制我们眼睛的焦点和可视范围?我认为是我们的情绪。风起云涌也好,孤单思念也好,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镜头虽然向外,却也会不经意间帮我们记录下自己当时的情绪。你只需要迈开脚步,再把全身的感官全部打开。”
令小鹏很难忘的,是新西兰卡瓦劳蹦极中心贴着的一句英文标语:“Fear less,live more.”(无所畏惧,奔赴生活。)他觉得这句话说得很好:只有恐惧减少了,才敢去探索大千世界;只有经验丰富了,才能从容应对挑战。
(虫虫飞摘自《北京青年报》2025年1月6日,本刊节选)